新華網北京9月18日專電俄羅斯科學院國際安全中心主任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別洛烏斯近日在俄《獨立軍事評論》周報上刊文指出,人為影響地球內部及大氣層的物理過程將成為未來超級武器的開發方向。
別洛烏斯說,距離地面10公里至60公里之間的大氣層區域是地球物理武器最主要的作用區域,未來戰爭狂人可能開發出新型武器系統,其中包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通過高科技手段人為改變大氣層的特性,從而制造出閃電、颶風、海嘯、暴雨和臭氧空洞等,以達到軍事目的。
文章說,早在二戰剛剛結束時,美國就開始研究外部作用對大氣層的影響,先后啟動了十多個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制造閃電的“天火”計劃、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計劃和制造颶風和海嘯的“烈風”計劃等。
在局部地區制造暴雨是地球物理武器研究中技術最為成熟的一個領域。幾架飛機載著數百公斤的碘化銀,就足以把數千平方公里的區域變成澤國。別洛烏斯說,越戰期間,美國曾出動上萬架次飛機,向越南上空投放了400多萬枚降雨催化彈,向積雨云中噴灑大量碘化銀。這些手段多次引發洪災,沖垮橋梁、堤壩和道路,給越南造成巨大損失,同時阻滯了越南軍隊的調動,特別是重型武器裝備的運輸。
文章還說,在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有一片“天線叢林”,180根天線整齊排列,每根高達24米。該基地實施的研究計劃名為“高頻有源極光研究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向電離層發射高頻電磁波束,研究地球大氣中間層的粒子特性和氣象變化,以便尋找人工改變大氣層氣候、改善無線電通信的途徑。
地球物理武器當中還有一種“臭氧武器”,這種武器的主要成分是氟利昂。它可由導彈攜帶到臭氧層,導彈爆炸后,可以將臭氧層撕裂,打開一扇“天窗”,讓強紫外線直接照射地表,從而對敵國軍民產生長時間的巨大殺傷力。同時,臭氧層的破壞還會導致地表溫度和濕度發生變化,在地質活動頻繁的地區誘發地震。(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