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楊文婷、李斌)國家海洋局2006年開展的海岸侵蝕監測表明,我國部分海岸受到侵蝕“后退”,有的每年“后退”數米甚至十數米,對部分沿海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影響。
這是記者從國家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獲悉的。
監測顯示,過去三年,遼寧省營口市蓋州至鲅魚圈有15公里的沙質岸段受蝕后退,最大侵蝕寬度為2米,年均侵蝕寬度0.7米。海岸侵蝕導致沿海公路破壞,農田、防護林和貼岸建筑受到嚴重威脅。
在山東省龍口至煙臺岸段,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侵蝕的岸線約35.6公里,年平均侵蝕寬度4.4米,與2003年監測結果相比,海岸侵蝕長度增加6.8公里,年海岸侵蝕速度增加3米。
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江蘇省連云港至射陽河口岸段沿岸海堤受侵蝕破壞嚴重的岸線長度為19.75公里,年平均侵蝕寬度為16.8米,海岸侵蝕沖毀數千畝鹽田、養殖魚塘和蝦塘等。
在上海市,崇明東灘岸段2006年5月至10月間,岸灘侵蝕長度8.14公里,平均侵蝕寬度37米,直接威脅附近沿岸海堤安全。
海岸侵蝕速率緣何增加?公報指出,除監測岸段地質巖性相對脆弱、海平面上升和頻繁風暴潮影響等自然因素外,海灘和海底采砂對海底自然平衡的破壞,海岸工程修復對環境動力條件的改變,以及上游泥沙攔截使得入海泥沙量的減少等人類活動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