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吳晶晶、周婷玉)國家海洋局12日發布的《2006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指出,2004年至2006年,我國海平面變化起伏加劇,加重了風暴潮、海岸侵蝕、咸潮入侵等海洋災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公報表明,2004年至2006年,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全海域風暴潮災害都有所加重,頻度和強度都重于常年。登陸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17次臺風風暴潮,均釀成重大損失。特別是2006年超強臺風“桑美”登陸期間,適逢天文大潮期和季節性海平面最高期,沿岸多個站的潮位都超過當地歷史最高水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受天文大潮、季節性海平面升高和干旱等因素影響,咸潮入侵頻度和強度也不斷加重。此外受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影響,上海、海南等沿海地區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海岸侵蝕,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上海市崇明東灘岸段岸灘侵蝕長度為8.14千米,最大侵蝕寬度67米;海南沿海部分岸段侵蝕嚴重,全省遭受侵蝕的海岸線長度已達300千米,三亞灣和亞龍灣最為嚴重,侵蝕速度為每年1米至2米,海岸工程設施和海濱旅游區受到威脅。
海平面上升是一種長期的、緩發性的海洋災害,其威脅將長期存在。對此,報告建議按照“回避、適應和保護”的基本原則采取措施,各級政府應將海平面上升影響危險度區劃指標作為沿海新興開發區規劃的重要內容加以考慮;加強岸線變遷的定期調查和監測工作;加強沿海海平面上升影響脆弱區城鎮防護設施和海上安全保障設施的建設、維護與監管,提高防護能力;實施海岸帶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有效保護沿海濕地、灘涂和生物資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