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青島1月8日電(記者衛敏麗)“大洋一號”遠洋考察船8日在此間起航,執行中國大洋第19航次科考任務。在歷時220天、六個航段的考察中,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喜球將作為首席科學家,“領航”第三航段的科學考察工作。
“這是我國數十年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女首席’。”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張利民說。
大洋考察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由于這次大洋考察時間較長,不同航段科考重點不同,將分別由陶春輝等多位科學家擔任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說:“我首先是科學家,然后才是女性。” 1969年出生、第六次出海考察的韓喜球將在春節前中途上船,“二、三月份是印度洋海況最好的時候,第三航段主要在印度洋,主要目標是海底的熱液硫化物。”她說。 俗稱“黑煙囪”的海底熱液硫化物是一種含有銅、鋅、鉛、金、銀等多種元素的重要礦產資源。它是由海水侵入海底裂縫,受地殼深處熱源加熱,溶解地殼內的多種金屬化合物,再從洋底噴出的煙霧狀噴發物冷凝而成的。人們還在“黑煙囪”附近發現了生命的存在。由于和海底礦藏、生命起源相關,海底“黑煙囪”近年來一直是發達國家研究的前沿領域。 2005年4月至2006年初,中國實施了首次大洋環球科考,科學家們對東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的重點海域進行了熱液硫化物相關項目的調查,在三大洋洋中脊分別獲取了寶貴的海底熱液區巖石、硫化物煙囪和生物樣品及大量相關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在東太平洋海隆和印度洋中脊發現了新的熱液異常區,并首次在數千米深的印度洋海底“捕獲”了海底熱液硫化物——“黑煙囪”。然而盡管如此,由于我國海底“黑煙囪”樣品數量很少,相關研究仍然受到限制。 “19航次將先赴西南印度洋海域,深入開展海底熱液系統的資源探查及相關的科學與環境調查。”張利民說。 “希望到時候能找到海底的熱液硫化物,給全國人民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韓喜球說。 中國大洋考察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此前,中國大洋考察的18個航次均是由男性科研人員擔任首席科學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