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姚春生處長:農機購置補貼全速推進

據農業部統計,目前,福建省的中央補貼資金已全部到位,北京、天津、河南的中央資金實施進度超過90%,山西、寧波、安徽、山東、江西的實施進度超過85%。而且,制約我國農機化整體發展水平的水稻機插、玉米機收環節機械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預計年底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超過48%,同比增長3個百分點。
惠及農民
在補貼政策引導下,我國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發展迅速,2008年全國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6.5萬個,2008年服務總收入達56.5億元,比上年增長60.6%。農機合作社社員人均服務收入達1.9萬元,比農機戶戶均收入高出1.6萬元。今年上半年,在補貼政策大力推進下,農機服務組織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在姚春生看來,農機購置補貼是拉動內需的有效舉措。從2004—2008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9.7億元,帶動農民投入373億元,拉動農機工業銷售產值443億元,中央投資拉動比例達到15.35,相當于國家投入1億元可直接形成農機工業銷售產值6.35億元。農機產業鏈條長,對整個機械制造、鋼材生產等也有較大的拉動作用,近年來農機工業年均22%的快速增長就是很好的佐證。
帶動產業
姚春生介紹,今年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但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刺激下,農機工業產值保持較高增速,全國規模以上農機生產企業一季度實現農機產值約480億元,同比增長近21%。據骨干企業調查,今年以來任務量飽滿,企業就業人數比去年增加20%以上。
此外,帶動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還很低,2007年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42.5%,水稻機械化栽植水平為11.1%,玉米機收水平僅為7.2%,油菜和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更低,許多經濟作物、林果業、畜牧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處在起步階段。據有關專家綜合比較評估,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2020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70%,屆時農機總動力將達到10億千瓦,年均增加約1800萬千瓦,未來12年間,主要農機裝備年均需求超過900億元。
加大扶持力度
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經歷了由部分地區試點到全國實施推廣與普及過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過,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副司長劉恒新認為,農業機械購置補貼作為一項支農惠農政策,在實施中經常遇到資金補貼總量與實際需求存在差距以及部分農機產品研發滯后等問題。
近年來中央財政投入購機補貼資金逐年增加,從2004年的7000萬元到今年已達130億元。劉恒新對本報記者說:“但由于基數較小,投入規模與農業生產需求及農民實際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基層干部和農民反映較強烈。”
2008年雖然將農機購置補貼實施范圍擴大到所有農牧業縣,但全國縣均投入僅為146萬元左右,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購機需求。同時,受補貼規模所限,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偏少。目前中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為12大類38種,劉恒新建議,中央和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力度,擴大補貼機具種類,使更多農民受益。
雖然,國家逐年加大了對農民購機的扶持,充分調動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促進了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但有些亟待提高對農機化薄弱環節,如玉米機械化收獲、棉花機械化采摘、甘蔗機械化收獲、油菜機械化收獲等所急需的玉米收獲機、采棉機、甘蔗收獲機、油菜收獲機等機具性能尚不穩定,產品成熟度不夠,導致市場供給不足,農民需求迫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的官員認為,國家應該對農機制造企業的新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農機工業科技創新、技術儲備和成果轉化能力,加快研發制造大馬力農用動力機械、先進適用機械、復式作業和節約環保型農業機械,滿足農業生產多樣化需求。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