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古今中外,對于這個名詞的定義可謂多矣。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边@一界定雖然已經過去了120多年,但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征引,并已成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文化問題的基本框架。按照這一界定,鞋的歷史也是一種文化史,或者說至少是文化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也許有些學者對此嗤之以鼻,但是不能否認,鞋作為文明的產物,是人類開化和進步的標志之一,中國鞋的歷史何其漫長,又何其深厚。我們可以試著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人類最早穿什么鞋?何時穿上較完整的鞋履?鞋發展到現在,其中曾經包含過多少重要的轉變和改革?等等。
“裹腳皮”曾是人類鞋履的先祖,令人驚訝的是,至今還在新疆部分少數民族中穿用。經考古證明,4000年前的樓蘭人已將獸皮切割為靴前、后幫和鞋跟三塊,采用幫件分開的方式制鞋了;而2000年前湖南長沙出土的楚國“皮鞋”,也已用前蓋、前尖、后尾三塊材料拼制,其鞋幫的設計已趨向現代設計工藝;制鞋中的翻绱工藝在我國漢代時就已出現;還有,戰國趙武靈王引進胡靴,改變了中原人由穿舄履而著靴,也改變了中原軍隊的裝備乃至人們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這些鞋履的重大改革,不僅對我國,甚至對世界鞋業的發展而言,都屬于偉大的創造發明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近日,筆者隨導師參加了在溫州舉辦的首屆中國鞋文化學術研討會,并參觀了位于浙江永嘉甌北東甌工業區的中國鞋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收集了古今不少鞋履藏品,積累了一些寶貴資料。在展廳中陳列了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珍貴鞋履,如新石器時期的“裹腳皮”活化石;商周的辟邪玉雕鞋;戰國銅靴鐓;漢代女皮靴;魏晉鎏金五朵履;唐代聯珠紋鞋幫和金鳳銀靴;遼代鷹奴木俑;明代小腳鞋;清代三寸金蓮與金蓮套靴以及滿族的花盆底鞋;傣族的竹屐;彝族的翹尖鞋等。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鞋履,式樣豐富,做工精巧,充分顯示了中華鞋履文化的燦爛多姿,是我國歷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當聽過和看過關于鞋的文化討論之后,筆者才發覺,每天都被踩在腳下的小小鞋靴,其中的學問也大有可為;若我們真正了解到鞋的深厚文化底蘊,我們才不至于因為鞋在腳下而輕視乃至失去它。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