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損節電器可行性報告

㈠ 變損節電器項目背景
根據有關資料的計算:從發電到供電,一直到用電的過程-廣義電力系統中的各種電氣設備(包括發電機、變壓器、電力線路、電動機等)全部的電能損耗約占發電量的28%~33%。這對全國來說一年就有3178~3746億kWh的電能損耗在運行的電氣設備中,相當于10個中等用電量省的用電量之和。這說明節電潛力非常之大,但也說明我國電網線損率過高,是世界上產值能耗落后之國。
在整個電力傳輸過程中需要經過3~5次的變壓過程,大量使用的變壓器要產生有功功率損失和無功功率消耗,全國每年這部分要損失電能1100億kWh以上,占發電量的10%左右,相當于3個中等用電量省的用電量之和。因此設法降低變壓器和線路對電力的損耗,俗稱降低“變線損”,是電力部門和企業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是白天生產用電,晚上不生產也不用電;而人民的生活習慣是晚上的上半夜用電下半夜不用電。所以晚上夜間的大部分時間變壓器是空載運行。多年的電力管理經驗說明,每個縣的電力和農電部門,在電網的總損失中其80%左右是變壓器在空載運行時產生的損失,通常稱之為“鐵損”。降低鐵損也就是降低了“變線損”,通常用補償電容來提高功率因數的方法也因為負荷這樣大的變化而難于操作,不是欠補就是過補。如何降低“變線損”,降低無功損耗節省有功電度是電力部門和用電單位的節電難題。
國家規定100千伏安以下的變壓器不收力率電費,但收取變損電費,全國各省的電業和農電部門對用電戶加算變損電費都互不相同,而在二次計量的用電單位,(在變壓器下面計量是二次計量)無論變壓器容量多大都收取變損電費。
電力部門在收取100千伏安以下用戶變損電量時,僅按某一固定力率0.7收取變損電量(東北三省的吉、遼、黑、昭盟、哲盟電業局、吉遼農電局等均執行0.7,全國其他各省,也是按某一固定力率收取變損電量)由于100千伏安以下用戶不收力率電費,所以用戶不安裝電容補償,經多年權威統計得知,用電戶的自然力率一般在0.5~0.6之間。力率越低有功和無功的變損就越大。
、 智能變線損節電器產品介紹
智能變線損節電器產品,能夠較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它具有體積小,易安裝、成本低、適應強等特點。是全國唯一采用軟硬件結合,計算機軟件動態整定的新型節電器,其特點是:動態化、系統性、唯一性。其節電效果明顯,運行十分可靠,是適用于10千伏變壓器配電網、交流50Hz、額定電壓400V的低壓中補償無功節省有功電費的理想產品。它無需人工操作,自動運行,所以稱之為智能變線損節電器。
智能變線損節電器產品由兩部份組成:離線節電計算三套軟件和智能變線損節電器(以下簡稱節電器)其中節電器產品是基于無功電容并聯補償原理,打破補電容只能降無功損耗的常規,突破了補電容既降無功損耗又省有功變線損電費的難點。在有變壓器的用電單位使用可節省每月電費票據中的變線損電費50%左右,在電力部們使用可減少20%左右(以吉林農電為例)的供電成本。使用這種節電器的單位一到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即可收回投資,安裝后的當月可在電費發票上見到節電效果。這在國內和國外變、配電市場上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
核心技術:全國各省的《變損收費變力率變參數的數學模型》、全國通用的力率電費調整及對應的反求二次計量一次力率和反求的時、日、月一二次無功抄見電量數學模型、萬能優化電量計算模式、動態和定補最優補償電容量計算軟件。通過這些模型和軟件可實現100千伏安以下各種型號、同容量不同型號、不同容量、不同電量下電容量的最優補償值的確定。這樣通過軟件計算結果整定變線損控制器,使所用的變壓器在低負荷及空載時不過補,正常負荷不欠補的最優節電方式下運行,始終處于適時的力率跟蹤狀態。
變線損節電器節省電費計算變損數學模型,已在吉林省各市縣50個電力部門,歷經多年現場實踐得到充分驗證,與實際線路完全一致,精確度達100%。這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也是一項重大突破。
變損電費計算數學模型應用軟件,業已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權局登記注冊,予以法律保護。(登字第:0003590號,登記號:990624號)。保護期25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