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重視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

【摘要】 目的 近年來對中成藥制劑的不良反應情況報道和分析。方法 通過中成藥不良反應典型病例的報告。結果 說明中成藥不良反應,必須引起臨床工作的高度重視。結論 應該重視中成藥制劑新劑型的發展,科學合理用藥,對臨床應用的重大意義。
隨著中成藥制劑的發展,中成藥在臨床上的應用逐年遞增,中藥湯劑調配處方相應減少。中成藥服用方便,便于攜帶,使其在處方用藥及非處方用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是,在人們認識到中成藥的有效、服用方便,應用之廣泛等優越性的同時,人們卻忽視了中成藥制劑存在不良反應的另一方面。中成藥制劑的不良反應近年來從報道情況看是不容忽視的。
1 中成藥不良反應的典型病例
1.1 潔爾陰洗液引起局部皮膚藥疹5例[1] 潔爾陰是應用較廣且療效較佳的婦科外用洗劑,其局部藥疹的出現與個別患者體質有關,局部不良反應可能為過敏所致。
1.2 江蘇白藥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1例[2] 患者因外傷后自服江蘇白藥,20min后又飲白酒75ml,半小時后出現唇舌發麻、頭昏、視物模糊、胸悶、全身乏力等癥狀,入院檢查,心電圖呈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特征。江蘇白藥成分中烏頭占20%,該反應的出現與服藥后飲酒促進烏頭生物堿類吸收可能有關。引起中毒反應發生除藥物因素外,尚有飲食因素(如飲酒)。
1.3 雙黃連粉針致過敏性休克1例[3] 雙黃連粉針是由金銀花、連翹、黃芩三種中藥提取制成,臨床用于清熱解毒,抗感染。泌尿系統感染,靜脈點滴給藥發生過敏性休克。
1.4 雙黃連注射液在臨床應用中引發猩紅熱藥疹3例[4] 3例均為靜脈點滴給藥,臨床癥狀,體表出現彌漫性鮮紅色丘疹,全身灼熱瘙癢不適,并伴有高熱,經停藥并給以抗過敏治療后,癥狀消失。
1.5 心通口服液致過敏性皮疹1例[5] 該藥系以黃芪、麥冬、葛根、丹參、海藻等為主要成分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用藥,文報單服此藥期間,背部、手掌及手背出現鮮紅色藥疹,瘙癢,停藥3天后癥狀自行消失。
1.6 茵枝黃引起乳房增大3例[6] 該藥為治療黃疸型肝炎中成藥,在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中,靜脈點滴給藥,引發3例年齡38~56歲男性患者乳房增大,其中2例伴有淡黃乳汁分泌,乳房局都腫脹,停藥5~7天癥狀逐漸消失,以上3例均在用藥1周左右出現癥狀。
1.7 口服消銀片出現男子性功能障礙2例[7] 據報道,在應用以生地、苦參、金銀花、大青葉、赤芍、防風等藥材為原料,抗銀屑病中藥制劑消銀片治療銀屑病,其中1例31歲男患者連續服藥50天左右出現性功能障礙,另例40歲男性,連續用藥2個月余,出現性功能障礙癥狀。以上2例停止用藥后10天左右均恢復正常性功能。
近年來關于臨床中使用中成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報道已較頻繁,在此不做贅述,現就中藥制劑出現不良反應的具體情況進行簡略分析,以供臨床中參考。
2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分析
(1)藥物給藥途徑的改變,導致極少過敏反應的藥物發生致敏反應;尤其是中藥注射劑為新劑型,傳統用藥多采用口服給藥,胃腸道吸收過程中,一些致敏物質難以進入血液循環,相對致敏力低,少見過敏性反應,而今改為靜脈給藥,藥物成分直接注入血液,過敏發生率增大。因此,對于中藥制劑靜脈給藥,應注意過敏反應發生,臨床中應重視該問題的重要性,以便在問題發生時,能給予正確處理,另一方面中藥注射劑必須經過藥理研究,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性。(2)因藥物中毒性成分的存在,個體代謝能力的差異,長期服用具毒性成分中成藥,造成蓄積性中毒,也是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之一,對于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乃至中藥材,均需在醫生正確指導下用藥,不可盲目長期服用藥物,避免由中成藥造成的蓄積性中毒。(3)中成藥新劑型的應用,提取方法的推廣,傳統藥劑處方藥物中所含成分,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在此情況下致敏性成分的作用有可能強化,過敏性體質被引發藥物過敏癥狀的問題將暴露出來,臨床上應對中藥制劑引發過敏反應有所了解,并應采取相應措施。
綜合上述情況,對于中藥制劑引發的藥物不良反應,應引起臨床工作的重視,相應的中藥臨床藥理工作應開展起來,對于中藥制劑的發展,科學合理用藥,均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秀華.潔爾陰洗液引起局部皮膚藥診5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4,14(4):180.
2 孫廣輝.江蘇白藥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1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4,14(11):523.
3 湯啟勛.雙黃連粉針致過敏性休克1例.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4,14(1):41.
4 姜紅.雙黃連注射液在臨床應用中引發猩紅熱藥診3例.中國藥學雜志,1994,29(4):226.
5 王家驊.心通口服液致過敏性皮診1例.中國中藥雜志,1994,19(1):693.
6 張建良.茵枝黃引起乳房增大3例.現代應用藥學,1995,12(2):60.
7 仝敏.口服消銀片出現男子性功能障礙2例.新藥與臨床,1995,14(1):5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