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氣象概念
http://www.dcyhziu.cn 2007/6/7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天氣:一定區域內在某一瞬間或某一較短時段內大氣中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的各種氣象要素和各種天氣現象及其變化的總稱。表述天氣的基本依據是氣溫、氣壓、濕度、風向、風速、降水與空氣化學成分等氣象要素的觀測結果。
氣候:一般是指某一地區長期天氣狀況的綜合表現,既反映平均情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氣候的含義不只是幾個氣象要素的簡單統計狀態,而是大氣綜合狀態的統計特征。氣候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
氣候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五個成員,各成員之間有密切而復雜的相互作用。大氣是氣候系統的主體部分,大氣環流是嚴寒、酷暑、干旱、洪澇等氣候極端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氣候系統這個新概念表明了大氣科學研究從機械論向系統論的轉變。
氣候資源和氣候災害: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一種,指能為人類合理利用的氣候條件,如光照、熱量、水分、風等。氣候資源把氣候同經濟活動結合起來,使氣候獲得了重大價值。比如我國西北地區雨少、云少、多風的氣候,就具有豐富可供利用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方雨熱同期,則是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良好氣候資源。氣候災害是指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氣候狀況,如干旱、洪澇等,實質上可以看作是氣候資源的反面。
氣候變化: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一般是指不同時間尺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的變化。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變化引起的,而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為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后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土地利用等。
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溫,但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指吸收多),從而使大氣增溫,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這一作用與“溫室”相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百年來,隨著工業化社會的推進,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增加很快,使得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6℃。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圣嬰”的音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暖(連續6個月高于常年0.5℃)的現象。它直接導致熱帶中東太平洋地區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引發洪澇災害,同時使熱帶西太平洋降雨減少,造成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干旱。它還會對其它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氣候產生一定影響。
拉尼娜:西班牙語中“小女孩”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連續6個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現象。可見,它的定義正好與厄爾尼諾相反,所以也稱為反厄爾尼諾。它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大致與厄爾尼諾相反,但其影響程度和威力較厄爾尼諾要小。
沙塵暴:指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出現時,黃沙滾滾,昏天暗日。近些年來,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呈加重趨勢,并危及到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帶來了一系列諸如土地荒漠化、環境惡化等問題。
南極臭氧洞:指南極地區上空出現的臭氧總量明顯低于全球平均值的閉合低值區。后來,人們還發現在北極地區和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含量明顯減少的現象。科學家們經過跟蹤監測認為,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氟氯烴類化合物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
氣候:一般是指某一地區長期天氣狀況的綜合表現,既反映平均情況,也反映極端情況。氣候的含義不只是幾個氣象要素的簡單統計狀態,而是大氣綜合狀態的統計特征。氣候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現象,是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環境。
氣候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和生物圈五個成員,各成員之間有密切而復雜的相互作用。大氣是氣候系統的主體部分,大氣環流是嚴寒、酷暑、干旱、洪澇等氣候極端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氣候系統這個新概念表明了大氣科學研究從機械論向系統論的轉變。
氣候資源和氣候災害: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一種,指能為人類合理利用的氣候條件,如光照、熱量、水分、風等。氣候資源把氣候同經濟活動結合起來,使氣候獲得了重大價值。比如我國西北地區雨少、云少、多風的氣候,就具有豐富可供利用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方雨熱同期,則是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良好氣候資源。氣候災害是指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氣候狀況,如干旱、洪澇等,實質上可以看作是氣候資源的反面。
氣候變化: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一般是指不同時間尺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的變化。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變化引起的,而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為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后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土地利用等。
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溫,但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指吸收多),從而使大氣增溫,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這一作用與“溫室”相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百年來,隨著工業化社會的推進,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增加很快,使得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6℃。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圣嬰”的音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暖(連續6個月高于常年0.5℃)的現象。它直接導致熱帶中東太平洋地區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引發洪澇災害,同時使熱帶西太平洋降雨減少,造成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干旱。它還會對其它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氣候產生一定影響。
拉尼娜:西班牙語中“小女孩”的意思,用以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連續6個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現象。可見,它的定義正好與厄爾尼諾相反,所以也稱為反厄爾尼諾。它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大致與厄爾尼諾相反,但其影響程度和威力較厄爾尼諾要小。
沙塵暴:指強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混濁,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出現時,黃沙滾滾,昏天暗日。近些年來,我國西北地區沙塵暴呈加重趨勢,并危及到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帶來了一系列諸如土地荒漠化、環境惡化等問題。
南極臭氧洞:指南極地區上空出現的臭氧總量明顯低于全球平均值的閉合低值區。后來,人們還發現在北極地區和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含量明顯減少的現象。科學家們經過跟蹤監測認為,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氟氯烴類化合物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