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軍第四艘弗吉尼亞級潛艇命名為"北卡羅萊納"

一、概述
由于世界局勢與美國海軍作戰需求的轉變以及自身昂貴的造價,美國海軍在冷戰結束前進行的最后一個攻擊核潛艇計劃“海狼”級的量產計劃在1992年遭到取消,僅前三艘付諸建造。1991年起美國海軍開始籌劃另一種排水量、價格均比海狼級低的新一代攻擊核潛艇,作為“海狼”級取消后的替代方案。最初此計劃被稱為“百人隊長”級(Centurion Class)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希望其成本能壓低至海狼級的2/3。爾后此計劃的產物就是“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未來將是“洛杉磯”級核潛艇的后繼者。
1.研發背景
在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的基本使命是在大洋深處與蘇聯的核潛艇進行對抗,或者是在全球范圍內對蘇聯核潛艇,特別是對蘇聯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進行長期的跟蹤與監視。因此,在那一段歷史時期內,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的基本設計思想是把具有水下高速、大深度下潛能力以及安靜性作為攻擊型核潛艇最重要的性能指標。美國海軍的“洛杉磯”級以及“海狼”攻擊核潛艇是體現美國海軍冷戰時期攻擊型核潛艇設計思想的典型。
隨著冷戰對峙局面的消失,美國海軍的攻擊型核潛艇失去了昔日在大洋深處的蘇聯核潛艇對手,因此其主要使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新的形勢下,美國海軍賦予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使命是處理地域性戰爭、利用潛射導彈對陸地目標實施攻擊、在沿海從事反潛作戰、對特種部隊進行支持以及擔任航母作戰編隊的直接支持等。因此,冷戰結束之后美國海軍攻擊型核潛艇的設計思想是以多功能、多用途為主。冷戰之后的新型攻擊型核潛艇除了保留冷戰時期原有的安靜性之外,將不再把水下高速和大深度下潛能力作為孜孜追求的基本目標。
同時,當美國海軍開始實行“由海向陸,前沿部署”的戰略時,SSN-21“海狼”級在新形勢下顯得過于龐大、奢侈了。因此海軍希望研制一型比“海狼”級潛艇排水量小,既經濟,性能又好,用途廣泛,可以在近海海區作戰的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以便在下個世紀替換將要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開始迅速地修正冷戰時期制定的“百人隊長”級核潛艇的性能指標。1992年1月,有關當局與美國海軍艦隊和潛艇指揮官們進行協商之后,認為“百人隊長”級攻擊型核潛艇不應該再作為“海狼”級核潛艇的后續艇或者替代艇,而應該成為適應冷戰結束之后新環境要求的攻擊型核潛艇。并因此對其展開一系列的需求指標修改,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新型攻擊型核潛艇”計劃(New Attack Submarine Centurion,NSSN)。
2.研發歷程
“新型攻擊型核潛艇”設計體現了最佳效費比原則,是一種高性能、低價位的潛艇,它能夠對付來自敵方的各種威脅,既能實施傳統的遠洋反潛、反艦作戰,又可以用于淺水作戰環境中的多種作戰行動,包括攻擊式/防御式布雷、掃雷、特種部隊投送/回撤(美國先進蛙人輸送系統規劃)、支援航母作戰編隊、情報收集與監視、對陸攻擊等。1991年,美海軍開始SSN774核潛艇的論證和設計工作,1996年,美國海軍簽下首批六艘該型核潛艇的建造合約,由通用動力公司電船部研制,研制費7.45億美元,堪稱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一筆單批潛艇生產合約,它將跨年度的建造工作一次簽訂并批次購買,通用動力公司電船部能一次購足同一批潛艇所需的所有船材料件,相較于傳統的方式可節省10美元的經費。美國海軍將分三批訂購30艘(后來又減少到10艘),第一批9艘(SSN-774~782),第二批10艘(SSN-783~792),第三批11艘(SSN-793~803)。美國海軍希望新型核潛艇以最先進的科技,最少的建造數量來達到原有“洛杉磯”級潛艇群相同的任務能力。和另類的“海狼”級相比,新型潛艇的編號又回到了正常軌道,接在“洛杉磯”級后面,命名則改采以往彈道導彈潛艇使用的州名“弗吉尼亞”級。就此,美國新一代攻擊核潛艇“弗吉尼亞”級總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