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戰場作戰“精靈”:炮射末敏彈

智能靈巧彈藥準確實施頂攻擊
現代末敏彈是“末端敏感彈藥”的簡稱,又稱“敏感器引爆彈藥”,是一種能夠在彈道末段探測出目標的存在、并使戰斗部朝著目標方向爆炸的現代彈藥,是將多種先進技術應用到子母彈藥領域中所形成的一種靈巧彈藥,可由多種平臺發射,主要用于自主攻擊裝甲車輛的頂裝甲,在21世紀信息化戰場上具有作戰距離遠、命中概率高、毀傷效果好、效費比高和發射后不管等優點。
敏感器被譽為“火眼金睛”
炮射末敏彈由母彈和發射裝藥組成。母彈包括彈體、時間引信、拋射結構、末敏子彈等。末敏子彈由減速減旋與穩態掃描系統、敏感器系統、中央控制器、先進戰斗部、電源和子彈體等組成。
敏感器系統是末敏彈的“火眼金睛”,其功能是在復雜的電子環境中探測和識別裝甲目標,通常包括紅外探測器、毫米波輻射計和毫米波雷達等。為克服單一體制敏感器性能的局限性,提高探測性能,一般采用復雜敏感器系統,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體制的敏感器結合使用,既可集合兩者的優點,又可彌補彼此的缺點。由于末敏彈所對付的裝甲車輛都是長寬幾米的較大目標,因此可以保證擊中目標。
中央控制器堪稱“智慧之腦”
中央控制器是末敏彈的“大腦”,負責驅動控制、電源管理、數據采集、信號處理和火力決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因此,也被稱為有“智慧”的大腦。
EFP戰斗部可完成對目標的最終毀傷。EFP是“爆炸成型彈丸戰斗部”的英文縮寫,與破甲彈靠藥型罩形成細而長的金屬射流破甲,不同的是EFP戰斗部爆炸后,藥型罩被壓垮變形,形成了一個短粗而密實的穿甲彈丸,其速度可達2000米/秒左右,小于破甲彈射流的速度(8000米/秒左右),侵徹深度不如射流。其戰斗部優點是對炸高不敏感,而且戰斗部被拋射出去后可在100米距離上穿透80-100毫米厚的裝甲,同時其穿透裝甲后能崩落大量碎片,以殺傷人員、破壞裝備,有良好的作戰性能。
打擊過程絲絲緊扣追蹤流暢
炮射末敏彈不是導彈,不能持續跟蹤目標并主動地控制和改變彈道向目標飛行,因此其結構比導彈和末制導彈都要簡單,經濟性非常突出,而且可以像常規炮彈一樣使用,其后勤保障和作戰使用都很簡單。典型的炮射末敏彈作戰過程如下:
炮射末敏彈通常由制式火炮平臺發射,其火炮射擊諸元和引信裝定的操作與普通彈丸相同。末敏彈經無控彈道飛抵目標上空后,延時引信發揮作用,自動啟動拋射裝置,并依次拋出末敏子彈。待子彈拋射出去后,充氣減速器被充氣展開,同時減速旋翼展開,共同對子彈實施減速減旋、定向和穩定,調整姿態。與此同時,熱電池啟動,開始對電子系統(含微處理器、多模傳感器、中央控制器等電子控制部件)充電啟動。
子彈在減速減旋裝置的控制作用下開始大著角下落,在中央控制器的操控下,毫米波雷達開始測距,不斷測定子彈到地面的距離。當測定結果達到預定值時,子彈在中央控制器的控制下,拋去充氣減速器,拉出渦旋式旋轉降落傘,在氣動力作用下展開并開始工作,帶動子彈旋轉降落。
隨后,中央控制器根據各傳感器提供的數據,開始調整探測目標信息,以抑制假目標和外界干擾,獲得最大的探測攻擊概率。
精確鎖定發動垂直頂攻擊
同時,毫米波雷達也在持續測定子彈的高度,當達到預定值時,說明彈藥已經進入發揮威力有效高度,中央控制器控制各傳感器開始進入掃描狀態,并解除戰斗部最后一道保險。通常,對目標的探測要采用兩次掃描判定方式,即第一次掃過目標后,向中央控制器報告目標信息;第二次掃過目標時把目標敏感數據與特定目標的特征值進行比較,做出最后判定。第二次掃描結果如確定目標正確無誤,中央控制器便發出攻擊指令。如果第二次掃描結果判定為非攻擊目標,則子彈繼續探測其他目標。如果一直未發現目標,子彈則在距離地面一定高度上自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