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新聞的魅力
http://www.dcyhziu.cn 2007/5/30 源自:互聯網 【字體:
】

按現在不成文的規矩(也許在正規院校教科書上有規定),在廣播和電視上,新聞都是由播音員字正腔圓地播出來的,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新聞當然是播出來的。如果要讓把新聞說出來或講出來,一定會有人認為不可思議,或會被行內人士斥之為不正規。但追溯到新聞傳播的起源,不就是人們的街談巷議,心口相傳的嗎?但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傳播面的擴大,用普及面比較大、大家約定俗成的語言來傳播新聞,效果無疑會更大。但在這種"正規"之中,似乎又少了一點親切、隨和與人情味。
最近看到香港鳳凰衛視一些新聞節目,發現新聞還有另一些播報方式。如吳曉莉的《小莉看時事》、《時事直通車》是用播講的方式,即用新聞稿,但不是字正腔圓地"播",而是"說"。帶著感情地、如同和家人"擺龍門陣"式地"說"。而陳魯豫的《鳳凰早班車》等欄目,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大早要了解當天要播的重要內容,看二十多種當天的報紙,但播報內容并不寫出來,而是爛熟于心,在直播的時候,憑記憶將各條重要的報紙新聞要點"說"出來,她說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風格。這種播報方式,真有點回歸古代新聞消息傳播方式的那種心口相傳的意韻。而竇文濤更逗,在播報"世紀賊王落網記"的新聞時,居然運用了類似"說評書"的方式。在整個深入報道的過程中,他是有聲有色、聲情并茂、翔實逼真,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每次聽他說一、兩個小時都讓人不覺得累。
這些充分展示主持人和播音員魅力的播報方式,自然深得電視觀眾的喜愛。由此看來,新聞可以有多種播報方式。如果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以一種平常人的心態,既有一種責任感,而且更多地顧及到如何進入老百姓的家庭和客廳,還會那樣"板"著面孔說教嗎?當然,這確實需要一種寬松的環境和心境。我想,無論如何,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發揮新聞宣傳的最大效力,應該是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共識吧!
最近看到香港鳳凰衛視一些新聞節目,發現新聞還有另一些播報方式。如吳曉莉的《小莉看時事》、《時事直通車》是用播講的方式,即用新聞稿,但不是字正腔圓地"播",而是"說"。帶著感情地、如同和家人"擺龍門陣"式地"說"。而陳魯豫的《鳳凰早班車》等欄目,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大早要了解當天要播的重要內容,看二十多種當天的報紙,但播報內容并不寫出來,而是爛熟于心,在直播的時候,憑記憶將各條重要的報紙新聞要點"說"出來,她說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風格。這種播報方式,真有點回歸古代新聞消息傳播方式的那種心口相傳的意韻。而竇文濤更逗,在播報"世紀賊王落網記"的新聞時,居然運用了類似"說評書"的方式。在整個深入報道的過程中,他是有聲有色、聲情并茂、翔實逼真,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每次聽他說一、兩個小時都讓人不覺得累。
這些充分展示主持人和播音員魅力的播報方式,自然深得電視觀眾的喜愛。由此看來,新聞可以有多種播報方式。如果我們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以一種平常人的心態,既有一種責任感,而且更多地顧及到如何進入老百姓的家庭和客廳,還會那樣"板"著面孔說教嗎?當然,這確實需要一種寬松的環境和心境。我想,無論如何,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發揮新聞宣傳的最大效力,應該是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共識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