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主持人的素質

著名演員李寶田曾說過,比到最后,就是比文化。筆者以為,演員如此,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亦如此。文化底蘊淺簿、歷練素質單純及缺乏生活的鍛煉,表現出來的就是主持節目時可能會差錯百出,有的還鬧了笑話。
如,在某電視臺看到一個女主持人對一個畫家進行訪談。期間,主持人叫畫家當場作畫,畫家揮毫潑墨時,主持人嬌嘀嘀地問,這黑不拉幾的畫的是什么鳥呀?畫家說是蝙蝠。主持人又嗲聲嗲氣地說,怎么畫這種臟兮兮的動物呢?
在這兒,主持人顯然不知道,人家畫家畫的竹子和蝙蝠,在民間傳統上寓意是“祝福”,主持人缺乏的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
如果說主持人鬧笑話尚可原諒的話,那么主持人導向出偏差可是個大問題,這方面也是有例子的。
如,一家廣播電臺的一檔談話秀節目中,主持人設置的問題是:“你心中最懷念的人”。熱線電話打進來了。一個大學生講述心中最懷念的人是她外婆。大學生說,她母親告訴她,她外婆一生都很勤勞,很善良,但吃了很多苦,忍受了很多打擊,最后卻在貧病交加中死了。主持人就問大學生,她外婆是什么時候死的?大學生說是土改時死的。主持人又問大學生她外婆是什么成分?大學生回答是地主出身。主持人長嘆一聲:“唉!你別難過了,那是一個是非不分、渾渾噩噩的特殊時期,很多人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我對你的外婆表示同情。”
我們知道,土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必不可或缺的歷史階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這兒,主持人從所謂人性角度來觀察和貶低土改運動,是不合適的,或者在這方面他是由于缺乏了解而無知吧。
又如,1 9 9 4 年,中央出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5 0 條意見》,宏觀調控政策是里面的第1 7 條。一家省級電臺在做一個財經類節目時卻否定宏觀調控政策,說宏觀調控是過去計劃經濟的手段,不能用。這個節目播出去了,讓人感覺到明顯是在和中央唱對臺戲。不要說社會主義國家,就連美國這樣的純粹的市場經濟國家,也有國家調控的政策。在節目中全盤否定宏觀調控政策,就造成了輿論上的誤導。
出現以上情況,無非是主持人的相關文化知識積累少,有的對時事政治知識根本不學習,思想上不能與時俱進。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主持人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廣播和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多彩,這對主持人提出了更高、更新、更難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多層次、多領域的,而且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要求,觀眾欣賞的是那些有學識、有經驗閱歷和幽默的成熟型主持人,尤其是主持人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因為主持人每天面對的是一些五花八門的內容,缺少豐富的社會經驗和閱歷作支撐,只靠一張嘴巴來談,即使談的水平再高,有些觀點還是要失真,要脫離實際的。一些事情需要主持人親自去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感受,有了這種感受,主持節目時才會得心應手,靈活自如。
為此,筆者以為,主持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自己的培養、鍛煉。
一是積累廣博的知識。
主持人在自己節目中往往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而這些思想和觀點的產生正是基于深厚的知識積累,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思想和觀點就缺少深度。知識貧乏,人云亦云的節目主持人是難以在觀眾中樹起威信的。
眾所周知,倪萍曾主持過一段時間的《文化視點》欄目,當她主持有關相聲、小品、流行歌曲等專題時,表現大方,談話自如,可后來主持有關京劇等特定文化專題,采訪對象多為具有理論高度的專家、學者時,觀眾明顯可感覺到倪萍對節目的駕馭有些吃力。
正所謂:你有一桶水,才能灑出一杯水;有一杯水、頂多也就能灑出一匙水而已!
主持人雖然不是“萬金油”,不是各方面的專家,但包括政治、經濟、藝術、科學等多領域多層次的文化,應有所涉獵。如果主持人連自己話題的一些相關概念都搞不清,就很難與專業人才和現場的觀眾進行自如的探討、切磋,主持的節目也不會有什么深度,就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所以,主持人只有掌握了廣博的知識,才具有駕馭節目的信心和能力,也才能在遇到各種情況下應付自如。主持人應是“雜家”,同時又要對自己主持欄目的專業知識有一定的研究,并不斷學習新知識,飲知識瓊漿灌溉自己的節目,才能使節目長盛不衰。
二要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
我國社會正處于變革階段,從具體內容上看,政治體制正向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方向邁進;經濟體制正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文化上已由一花獨放向多主體、多層次的格式轉化。這些變革,促進了社會不斷繁榮和各項事業不斷進步。但變革中,也出現了一些人們困惑的問題,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生活方式變得更為復雜,還有企業破產、下崗、待業、腐敗行為滋生,權力商品化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問題雖然不是變革的必然產物,但畢竟伴隨著變革過程而產生,主持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要解釋、要回答,要引導正確的認識。
“現在的觀眾根本就不在意主持人長什么樣,或穿什么,顯然更注意主持人說什么、怎么說問題。正因為觀眾取向的變化,才允許像我這樣的人出來。”央視《馬斌讀報》主持人馬斌如此說,馬斌認為,即使主持一個通俗的娛樂節目也可以有品位,有特質,他舉鳳凰衛視梁冬主持的《娛樂串串燒》為例:“同樣是主持娛樂節目,他用新聞透視的眼光解讀娛樂,其實娛樂也有深度。”,“一個優秀的主持人起碼要經歷過采和編,以及主持的個性化。國外有不少上了年齡的優秀主持人無一例外都是報人出身。主持人要是底氣不足的話,沒說兩句就露怯,如今的觀眾可不是傻子!”
馬斌說的不無道理,主持人發源地的美國,主持人尤其是新聞節目主持人都是記者出身,大多是中年男女,顯得成熟自信,有權威和性別魅力,容易贏得人們的好感和信任。美國著名主持人的經歷大致相同,中學時喜歡辦報,寫文章,大學畢業在地方媒體工作,數年后被大媒體看中。被知名電視臺看中時,這些人的年紀已經不輕了。像美國三大名嘴丹·拉瑟、布羅考和詹寧斯都是中年才坐上晚間新聞主持人交椅的。美國C B S 的著名節目《6 0 分鐘》從1 9 6 8 年創始以來,連續2 0 多年收視率穩居全美前十名,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由一群老人辦的節目。邁克·華萊士來中國采訪****時8 4 歲。執行主編丹·休伊特從節目誕生之日起就在這里工作,他的目標是“死在辦公桌上”。《6 0 分鐘》欄目成員都有十幾年以上新聞從業經驗,都是非常出色的記者,經過鏡頭前的長期歷練。
這些就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做為主持人應深入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生活,要有豐富的閱歷,像成熟的記者一樣能掌握社會跳動的脈博和趨勢,掌握不同觀眾的審美意識內涵和審美感覺,“感覺到觀眾心臟的跳動”,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千千萬萬觀眾,面對各種不同問題時,成竹在胸,揮灑自如。
三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思辯能力。
豐富的知識是做好一名主持人的基礎,有豐富的閱歷,并精于洞察,善于思辨,是做為一名優秀主持人的保證。
主持人尤其是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面對嘉賓或受眾提出的問題,不可能也不允許主持人有很多思考時間,這就對主持人的洞察能力和思辨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嘉賓或受眾各自經歷不同,情感不同,水平也不同,提出的問題或傾訴的內容也千差萬別,這就要求節目主持人在傾聽對方的話語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捕捉信息,并進行邏輯歸納和分析,提出有見地的意見或中肯的建議。沒有這個過程,主持人所提供給受眾的只能是混沌凌亂的現說法。主持人的思辨結果,應該是讓人信服的真理,或是讓人開心的微笑,或是讓人審美的愉悅,或讓人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而不該怎么做。
央視一批名主持就很成熟。如,水均益,似乎是他的出現,才有了“記者型主持人”這個提法,他以一個記者眼光看世界、分析問題,在《國際觀察》里有很好的體現,《高端訪問》更讓他如魚得水。又如,白巖松,他對于新聞的分析,話語不多,卻讓人感到深刻,頗具學者的嚴謹;又如王小丫,良好的文化素質和知識底蘊,加上做過記者和做多個欄目主持的經驗,使她主持的《開心辭典》從容大方,智慧敏捷,觀眾的心常常被她牢牢地牽住。又如,談話節目《實話實說》的崔永元,他即興式幽默,將個性魅力發揮得沐漓盡致,深受各個不同層面的觀眾喜愛。
總之,主持人是一個媒體的代言人,他們往往代表著一個欄目,代表著一個頻道,甚至可以說代表著媒體,主持人學識淵博,社會經驗豐富、睿智、情感過人,這些素質對一個主持人來說至關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