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學校體育競賽的必要性。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校體育競賽貫徹小型多樣、單項分散、基層為主、勤儉節約的原則,學校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以田徑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學校開展課外活動應該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課外體育活動。
但是,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體育競賽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徑等競技項目為主的全校性運動會,并且還難以保證。隨著全民健身,素質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學校這種以田徑項目為主的運動會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教育思想的要求與發展,表現出諸多弊端。而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難以保證,組織管理科學性差,效率底,對積極性調動不足,欠缺引導。有許多是學生自由活動或去做作業等其他"重要"的事,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1、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與學校應有的、已有的、有規律的體育活動時間安排不相付。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一般為一學期或一學年舉行一次以田徑為主的綜合型運動會。或秋季田徑運動會春季球類運動會等形式。到了運動會前一段時間,為了班級的榮譽或自我表現,臨陣磨槍,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自覺性高漲,班主任老師也作督促指導。運動會還遠或結束后,則老師工作重心轉移,學生趁機會不累著自己,把體育活動時間挪作他用,不主動去參加體育活動。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周至少兩次,學生自由練習發展的時間也應有許多,但是,學生由于文化課時間緊,體育活動無組織、無任務、無場地器材等原因而無所是事。或學校開始有組織、計劃,而無明確的目的任務,督促不力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大好的體育活動時間浪費了。
2、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內容與體育的普及性特點相矛盾。
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全體在校學生,而學生與競技運動員不同,他們參與競賽重要的是培養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強化終身體育的觀念,掌握并學會運用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技能方法,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增強體質,積極性休息,促進智力發展。從學校對學生體育競賽的組織工作來看,也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通過競賽來促進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更經常,更深入,更廣泛的開展。當然,學校也有發現和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任務,但那畢竟只是諸項任務之一,而且主要是針對少數體育尖子學生而言。而要發現有潛力的體育后備人才,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項運動的基礎上來實現。要發展有體育潛力的后備人才,在學校階段也應是使他們真正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而技術水平越來越高的競技項目作為學生競賽的主要內容,所顯示出來的乃是一種高水平運動的底水平比賽,并且學生的參與率很底。個別尖子有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加上常年系統訓練的實力,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比賽的勝利。另少數有點積極性或老師強令參賽的也只不過是一個陪襯,再努力也是白搭。從而失去了參賽的信心和積極性。而對于更多數的學生,或做服務性工作,或當觀眾,場面特別冷清。而體育尖子在學習,紀律等方面也許差,真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人。使人們認為搞體育不好。諸方面原因還阻礙了學生體育興趣的發展。學生樂的是在沒有課堂約束的情況下休閑幾天。這樣的運動會,難以達到廣泛健身的目的。
3、學校現行的比賽內容與體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脫節。
在現在素質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學生要學會健體,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能力和習慣。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也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情和民情出發。以全民健身為核心,把整個群眾體育工作涵溶進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廣大學校作為全民健身的一個關鍵,應主動地將自身的目標與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相吻合,與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生活體育,康樂體育和終身體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普及了教育的學生不因體質衰弱而落伍于時代要求。更好的擔負起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責任。不能因為學校體育生活而使學生留下再也不搞體育了的"誓言"。有調查顯示有六成的大學生末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為學習的壓力而放棄了已有的習慣的。而能上大學的比例又有幾成?大多數未上大學或高中的初中畢業生,體育更沒有習慣了,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反省,我們是在發展全民健身,還是在摸殺,壓制學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4、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與教學內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必須在集健身、競技、娛樂為一體的教學與相關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我國學校中以基本體操、競技體操、田徑、三大球、武術等競技項目為體育教學內容必將進行改革。曾有過的為什么學習推鉛球?體育的基本與基礎是什么?體育教學底水平重復等問題的討論,都是體育教學內容改革的摸索。體育教學內容必將摒棄以往那種單純以競技項目為主的教材體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實效,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習慣與能力,貫穿娛樂體育與生活體育要求的新的教材體系。這是我國中小學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用這種要求去觀察學校體育競賽的內容與形式,很自然的會使人形成一種明顯的反差。雖然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積極提倡開展小型多樣的競賽活動,但多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上,缺乏有力的具體組織措施。未能形成規模和影響,而學校舉辦的較大型的競賽,其內容不外乎田徑,球類等,絕大部分的內容與形式沒有跳出競技體育的"圍城",沒有走出新路。當然,競技運動項目中也確有一些為學生所喜愛,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的內容,可作為組織群眾體育競賽的基本內容,但是如果單純將群體競賽的內容局限于競技運動項目,確實難以完全達到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目的。而且不少項目限于場地與器材的要求無法普遍開展。這種競賽內容與形式改革的滯后勢必給學校體育改革的整體深化帶來不良的影響。
5、現行的學校群體競賽與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完全脫節。
現行的學校體育競賽項目選擇中沒有吸收體育課考核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健身價值較高的一些簡單易行的項目。體育課考核,達標測試多在課內由任課教師隨堂進行,沒有實行教考分離,促成了體育教師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和互相之間不信服、互相指責、破壞團結等消極影響。測試條件不標準,學生不重視,水平發揮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領導和教師本身的不重視,而使"達標"活動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績也是隨便寫一些。由于中考體育的推行,對學校體育工作的全部評價僅限于體育中考一項,形成了新的應試教育。由于體育中考中有不正當行為,而使中考成績也失去一定的信度。
二、學校體育競賽改革的初步構想。
1、學校體育應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
競賽參與不同于一般的體育活動參與,競賽參與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種參與,所以培養學生體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參與活動好的多。平時的比賽,不僅參與人數多、受益面廣、而且時間地點可以任意選擇,場地器材可以交*使用。不受條件限制,舉辦容易。我們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開展多樣性、經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考核性的體育比賽活動,使體育競賽與體育活動、體育課、"達標"等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緊密結合,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競賽又能對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進行促進、檢查、評比、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