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青銅器在工藝美術史上的位置
http://www.dcyhziu.cn 2007/5/29 源自:互聯網 【字體:
】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民間流傳的"夏鑄九鼎"的歷史故事,說明中國青銅器的鑄造在夏代已經開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時期,秦、漢兩代還有所發展。青銅器的范圍非常廣泛,它包括禮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青銅是銅和錫或鉛的合金,我們常見的黃(紅)銅熔點很高,但是硬度卻很低,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黃銅中加入錫或鉛,不僅可以降低熔點,而且可以增加硬度。同時,融化的青銅在冷卻凝固時略有漲大,填充性比較好,氣孔少,因此得到了廣泛得運用,當然這是在鐵器出現以前。而這個歷史階段也被考古學家稱為"青銅時代"。
中國青銅器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美著稱于世。這首先是由于中國是文明古國,青銅器的產生很早,源遠流長,匠師們在幾千年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工藝、形制、紋飾都有自己的風格,在世界美術史上都是獨樹一幟。同時,中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在祖國遼闊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國古代民族,對青銅器美術各有創造,這又為中國青銅器帶來豐富的多樣性。
商代 1、青銅器是奴隸主地位的體現,稱為"禮器"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2、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厚重華麗、充滿神秘和威懾的色彩 《司母戊大方鼎》饕 餮 《虎食人卣》(you) 夔紋 龍紋 牛紋 鱗紋
西周中期 神秘色彩逐漸淡化 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 《盂鼎》饕 餮
春秋 奴隸制的衰落,失去禮器的作用,青銅器演變成供統治階級享用的生活用具 趨向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紋飾也易于理解 《蓮鶴方壺》龍紋,鳳紋,蟠螭紋《十五連盞樹形燈》
秦漢 鐵器和漆器的廣泛運用,從總體上來看,青銅器失去原來的光輝 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器和觀賞器發展,他們往往以實用和美觀的高度統一引人注目 《虎牛形祭案》《長信宮燈》
商代: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戰國曾侯乙墓整套編鐘。《司母戊方鼎》,是炊煮器,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禮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鼎是古代常見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魚肉用。他的形狀大部分是圓形或,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莊嚴厚重,耳部外側的浮雕是兩只相對的猛虎,張大著口,銜著一個人頭,充滿神秘的色彩,體現了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無上權威。《虎食人卣》,不論其造型和紋飾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種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銅器。造型呈老虎坐形,豎耳瞪眼,張著大口,老虎的牙齒露出來,兩爪抓一個人,坐食狀,十分恐怖。器定有蓋子,上有立獸,提梁飾夔紋,兩端有獸頭,老虎的前爪上飾龍紋,背部飾牛紋,尾巴飾鱗紋。整個文飾極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
西周:《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偉凝重,文飾簡樸。主要采取饕餮紋。
春秋:《蓮鶴方壺》、戰國時期的《十五連盞樹形銅燈》就是這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種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壯麗精美,頂蓋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鶴,它那要向遠方飛翔的神態,與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莊重、威嚴的風格截然不同。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龍獸,相互印和,給人一種輕盈,移動的感覺。壺蓋上的雙重蓮花瓣形的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鶴。仙鶴形象生動真實,在早期的青銅器中是非常罕見的,被學術界認為是春秋時期時代的象征。《十五連盞樹形銅燈》構思巧妙,燈形象一棵樹,樹枝上有十五個燈座,樹上群猴戲耍,鳥鳴相應,樹下有兩個赤膊在拋食物戲猴子,極富生活情趣。整個燈具結構靈活,移動時可以拆為八節,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
秦、漢時期:《長信宮燈》、《虎牛形祭案》等青銅器,便是這時期著名的優秀作品。《長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各部分鑄成后合成,燈盤可轉動,燈罩能啟合,以便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軀體中空,煙氣通過右臂進入體內,煙灰貯留體中,可保持室內清潔。此燈設計靈巧,結構合理,宮女造型生動,是實用與美觀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品。《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國墓葬出土的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銅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盤狀,便于安放祭品。為保持器物的穩定性,牛尾處設計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橫一頭小牛,別有一番生活情趣。牛與虎都是滇民族青銅文化中常見的母題,故此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成就,是豐富多樣的造型和紋飾,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
中國青銅器以品種繁多、制作精美著稱于世。這首先是由于中國是文明古國,青銅器的產生很早,源遠流長,匠師們在幾千年過程中積累了精湛的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傳統,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工藝、形制、紋飾都有自己的風格,在世界美術史上都是獨樹一幟。同時,中國自古以來是多民族的國家,在祖國遼闊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國古代民族,對青銅器美術各有創造,這又為中國青銅器帶來豐富的多樣性。
商代 1、青銅器是奴隸主地位的體現,稱為"禮器"如"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2、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厚重華麗、充滿神秘和威懾的色彩 《司母戊大方鼎》饕 餮 《虎食人卣》(you) 夔紋 龍紋 牛紋 鱗紋
西周中期 神秘色彩逐漸淡化 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 《盂鼎》饕 餮
春秋 奴隸制的衰落,失去禮器的作用,青銅器演變成供統治階級享用的生活用具 趨向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紋飾也易于理解 《蓮鶴方壺》龍紋,鳳紋,蟠螭紋《十五連盞樹形燈》
秦漢 鐵器和漆器的廣泛運用,從總體上來看,青銅器失去原來的光輝 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器和觀賞器發展,他們往往以實用和美觀的高度統一引人注目 《虎牛形祭案》《長信宮燈》
商代: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戰國曾侯乙墓整套編鐘。《司母戊方鼎》,是炊煮器,也是當時最重要的禮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鼎是古代常見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魚肉用。他的形狀大部分是圓形或,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莊嚴厚重,耳部外側的浮雕是兩只相對的猛虎,張大著口,銜著一個人頭,充滿神秘的色彩,體現了商代奴隸主貴族的無上權威。《虎食人卣》,不論其造型和紋飾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種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銅器。造型呈老虎坐形,豎耳瞪眼,張著大口,老虎的牙齒露出來,兩爪抓一個人,坐食狀,十分恐怖。器定有蓋子,上有立獸,提梁飾夔紋,兩端有獸頭,老虎的前爪上飾龍紋,背部飾牛紋,尾巴飾鱗紋。整個文飾極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
西周:《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偉凝重,文飾簡樸。主要采取饕餮紋。
春秋:《蓮鶴方壺》、戰國時期的《十五連盞樹形銅燈》就是這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種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壯麗精美,頂蓋上立一展翅欲飛的鶴,它那要向遠方飛翔的神態,與商、周以來青銅器的莊重、威嚴的風格截然不同。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龍獸,相互印和,給人一種輕盈,移動的感覺。壺蓋上的雙重蓮花瓣形的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鶴。仙鶴形象生動真實,在早期的青銅器中是非常罕見的,被學術界認為是春秋時期時代的象征。《十五連盞樹形銅燈》構思巧妙,燈形象一棵樹,樹枝上有十五個燈座,樹上群猴戲耍,鳥鳴相應,樹下有兩個赤膊在拋食物戲猴子,極富生活情趣。整個燈具結構靈活,移動時可以拆為八節,融實用與審美為一體。
秦、漢時期:《長信宮燈》、《虎牛形祭案》等青銅器,便是這時期著名的優秀作品。《長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各部分鑄成后合成,燈盤可轉動,燈罩能啟合,以便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軀體中空,煙氣通過右臂進入體內,煙灰貯留體中,可保持室內清潔。此燈設計靈巧,結構合理,宮女造型生動,是實用與美觀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品。《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國墓葬出土的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銅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盤狀,便于安放祭品。為保持器物的穩定性,牛尾處設計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橫一頭小牛,別有一番生活情趣。牛與虎都是滇民族青銅文化中常見的母題,故此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成就,是豐富多樣的造型和紋飾,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