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技巧

演員的語言表現能力。相聲界有話,“說出來的東西,要像真的,像活的”,乃是對這一說功技巧通俗的總結。演員無論是以第三人稱敷衍故事,還是以第一人稱為人物代言,皆在使所出之言既充分顯示北京語言所獨有的語吻、語態、語音特征等地方特色,又入情入理,真實可信、有神有采。與此同時,通過語言與臺下觀眾進行直接的情感交流,設法調動他們的想象,使觀眾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和演員一起共同完成對藝術形象的創造任務。如此,演員一方面依靠著解析作品、體驗人物情感的內在能力,另一方面靠熟練掌握的根據書中內容變化、人物性格發展及表現語言音韻美的需要,恰切地安排語言的潛臺詞及輕重、疾徐、高低、長短、間歇、停頓等一系列外部技巧,并通過語氣、聲音的變化,表現出男、女、老、少、智、愚、善、惡等各類人物,將眾生相之性別、年齡、性格、品質、身份、職業甚至生理等諸方面的特征,鮮明地顯示于觀眾面前,最終達到逼真、傳神、富有想象力的藝術效果。
按字行腔
北京曲藝唱功的總體要求。北京曲藝的演唱,依據敘事抒情的特殊需要,強調聲樂技巧口語化,即唱里夾說的音樂風格。它非通常一般概念下的歌唱,而是一種帶有濃郁宣敘色彩的近于說話般的演唱。北京曲藝界素有“唱著說,說著唱”的藝術要求,明確提出,一切行腔、潤腔都必須嚴格依照唱詞中字音的語言規范進行,使樂音和語言的音調結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用演員的話說,叫作“按字行腔,曲隨詞走,字正腔圓”,“字音要先行,腔調慢慢跟”。正確地吐字、發音、歸韻,遂成為唱腔圓潤與否的先決條件。正是由于這一藝術原則的指導,發端河北的木板大鼓、五音大鼓,進京后因改用北京語音演唱,遂演變成為具有京韻京腔的京韻大鼓和北京琴書;西河大鼓、河南墜子、山東琴書等外來曲種,因流入北京后自然地向北京語言靠攏,其吐字運腔逐漸適應北京語言的要求,也形成了新的具有北京特色的藝術風格和流派。
形體造型
演員短暫的形體造型,可將說唱所描繪的人物形象或活動片斷,簡明扼要、活靈活現地展示于觀眾面前。往往一個漂亮的形體動作,可使觀眾為之注目;一個灑脫的舞臺造型,能令觀眾為之傾倒。形體造型起著引發觀眾追隨說與唱,積極展開想象的重要作用。
針對做功,北京曲藝界還有“步勢”一說,總結為丁字步、八字步、小碎步、大踏步、錯步、墊步、上下樓步等數種。諸多步勢一般不單獨使用,總以配合身體其他部位的活動協同動作,因此,歸入形體造型之中。
形體動作講求點到而已,動作過多、過大,會干擾說表的正常進行。有藝諺戒道:“喘吁吁,滿臺轉,觀眾看著眼花亂。沒方向,沒視線,人物情節難表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