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師”字考辯

先秦“師”字有三個含義:軍隊,眾人,榜樣。前兩個含義容易確定,如《說文解字》:“二千五百人為師…眾意也。”指軍隊及其編制,也指眾人。第三個含義常與今天的慣常用法混淆,故本文專考辯之。
我們都把師理解為教師,師父,師傅,即:教人者為師。但是,先秦的教師是一對反義詞,即:教是教他人學習,師是照他人的樣子學著做。師作動詞。師作名詞是模范。如《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每三人中必定有我學他樣子做的人(即模范)。如果把師字解釋為老師,便顯得荒唐。難道孔子及其弟子都認為世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擔任孔子的老師嗎?孔子對“必有我師”的意思有具體的說明。《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又《季氏》:“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這兩句的意思是,見到他人的優點要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擔心自己不如他人;見到他人的缺點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缺點,惟恐避之不及。這個思想同《老子》的完全一樣:“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是:得道之能者與得道之能者是相互學習的對象,以使自己更加完善;未得道者是得道之能者的啟發(即“資”),以使自己對善的理解更加豐富。孔子認為自己是善人,所以說道:“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師字的誤解產生于先秦以后的注解。王垶引《玉篇》:“師,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稱也。”《禮記·內則》:“使為子師。”注:“師,教示以善道者。”(見《老子新編校釋》,240頁)師是范,是他人的模范,是對的。但是,“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這個注解卻是錯的,與原文意思相去甚遠。《禮記·內則》的整段文字如下:“異為孺子,室于宮中。擇于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意思是要在眾多母親(父親的眾多妻妾)中選擇適合的人帶未滿三月的幼子。選擇的標準是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最符合標準的人做幼子的模范,其次符合標準的人做慈母,再其次者做保母,都住在幼子的房間。其他人無事不往。由此可以明確理解,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使幼子受到良好言行的影響,跟“教人以道者之稱”和“教示以善道者”無關。
《尚書》中有多處使用“師”字第三個意思的句子。《皋陶謨》:“百僚師師”,即百官相互師法。《仲虺之誥》:“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意思是能夠自己看到榜樣的人可成王業;說他人不如自己的人將失敗。《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說的是德沒有固定的樣式可以師法,掌握善的標準選擇學習的模范。
“師”字第一、二個含義與第三個是密切相關的。再注意《說文解字》對師字的解釋:“二千五百人為師…眾意也”。其原因顯然是這二千五百人之眾的旗幟、制服一致,舉止、步伐都學成了相同的樣子。
“師”字第三個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是有所保留的,如為人師表,師法,師從某某的“師”字用法。這樣的用法與師范、教師之類的“師”字用法差異是明顯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