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精神的回歸
http://www.dcyhziu.cn 2007/5/28 源自:互聯(lián)網 【字體:
】

原始的藝術最早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最具有抒情性的樣式,包括原始繪畫。這也是為什么有些最初的藝術樣式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可言說、不可解釋的模糊性。
魯迅先生曾經談起過藝術的起源:“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fā)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里人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魯迅先生說的藝術起源的形成有一定道理。但這里他說的是勞動過程,“杭育杭育”是為了協(xié)調動作,用于直接的功利目的。勞動過程中的這種號子和動作還不是藝術,只是為藝術提供了模仿的摹本而已。
藝術的產生應該是這樣的:誠如魯迅先生所言,在白天的勞動過程中,有一個天才“杭育杭育”,然后大家相和,完成了勞動。但是到了勞動過后,或者是晚上吃過晚飯,在篝火旁休息下來,大家回想白天勞動過程中的“杭育杭育”現象,覺得太有趣了,因為第一次發(fā)現,要歸功于這個人的靈感,這個人真是個天才。這樣大家都為這件破天荒的事感到莫名興奮的時候,一個人出來模仿白天的情景,裝出勞動的樣子,嘴里喊起號子,邊喊邊作動作,一個家族甚至一個部族都受到強烈的感染,不約而同地加入到這種表演中去,這就是藝術。
藝術產生的母體是生活,是勞動;藝術的起源則是游戲,它產生的契機是靈感,產生的形式是對生活的模仿,產生的原因則是人的心理需要。從藝術產生的本質上說來,目的還是使人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協(xié)調,從而獲得心靈的愉快和穩(wěn)定,從而為維持人的生存的艱難的物質生產作準備。
藝術的功能和游戲是一致的,是為了人的精神的愉悅。開始產生的時候藝術就是游戲,是一種精神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勞動。既然是勞動,它也就有了產品——大量的藝術品。這時候,藝術使得那些艱苦的、危險的勞動場面和勞動過程涂上了些許溫和色彩,使它們帶有了相當的情感,從而不再那么可怕、被動了。也許,對晚上藝術表演的期待反而使白天的勞動變得輕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刺激著人們在勞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以便使自己成為晚上藝術表演中的模仿對象,從而成為舞臺上的明星,可能由此也更加容易得到異性的青睞……
這個時候的藝術還是大家的藝術,是全民的藝術,是狂歡的藝術。既是勞動的藝術,也是藝術的勞動。它沒有把任何人拒絕在藝術之門外。無論男女老少,也不分高低貴*,都可以加入篝火旁的舞蹈行列盡情表演。這個時候的藝術是多么的自由、放縱、奔放、浪漫啊?
自從有了勞動分工以后,藝術就越來越不由自主地被其他的物質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所拉攏。由于藝術自身具有“情感——心理”的功能,實際上也就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感情的作用,這是其它的一切物質的方法和精神都無法辦到的,即便是宗教,也還要借助藝術豐富多彩的形式。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藝術就成了各個階級、各個政黨以及團體組織爭奪的對象,從而成為政治的附庸。各個階級、各個政黨都希望借助于藝術的力量感化人心、擴大力量。藝術可以被任何階級的人所接受,也可以對所有社會力量起作用。藝術可以表現人民群眾或剝削階級的意向,表現社會進步或社會反動的意向,銘記社會發(fā)展最深刻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使得它被引入階級斗爭的范圍,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
原始社會的藝術不為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所操縱,也不為某些人服務,分工還使得原始社會中每個人能夠從事藝術活動的權利被有限的剝奪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由于分工,藝術天才完全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因而廣大群眾的藝術天才受到壓抑。”“當分工一出現之后,每個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給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
正如生物界的進化一樣,在進化的進程中,會沿著進化的道路不斷地遺留下一些原來的物種。動物界的進化正是如此,在人類進化的路途上,我們沿途都會看到我們進化的不同階段的遺留。藝術界也存在這種現象。藝術原本是抒情的,愉悅情感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產生前后,隨著階級的產生,統(tǒng)治者對思想意識越來越重視,并且把它們納入德治教化的范同。原始時期宗教曾經利用過藝術,但那還是無意地進行的,宗教認為藝術的感覺可以傳達神的意志,但它似乎還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模糊搖擺的,還不像后來那樣明確地在藝術的形式中裝上宗教的內容,到了階級社會里就把藝術的形式配上階級的內容,用于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但是藝術并沒有完全屈從于階級斗爭,而是在發(fā)展的進程中,保留下了它的酵母——抒情性。這樣的藝術形式及其作品是具有某種普遍性、人情味、人性味的,這樣的藝術也比較直接地和主體個人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這也就是在階級社會里詩、樂、舞、繪畫、雕塑、建筑等這些抒情性藝術及其作品為什么能為各階級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原因。
抒情性藝術是一切藝術的母本,敘事性藝術也是植根于抒情性藝術之上的,幾乎所有的藝術品種和體裁,都可以從最早的最原始的詩、樂、舞、畫、刻中找出它們的源流。直接用于階級的需要的,則是敘事性藝術。它們可以通過事件表現出明顯的褒貶或強烈的愛憎,表現出贊同或反對,表達出階級的意見。二者都屬于藝術,但出發(fā)點不同:抒情性藝術多主觀色彩,多個人感受,雖然不免受社會思想的影響,但它還是更多的保留著藝術起源時的特點,人人創(chuàng)造,人人欣賞,功能在于情感愉悅;敘事性藝術則更多地反映社會意識,表現社會需要,雖然盡管也會有藝術家主觀意識的流露,但它必須合乎社會的好惡。敘事性藝術的主要功能在于德治教化,這是階級社會的狹隘性使之然的,這是不長久的,到了階級消滅之后,它就會滅亡,重新恢復它心理愉悅的功能。
藝術是抒情的,是愉悅情感的。它的功能既不在現實和理想,也不在再現和表現,隨著人類越來越走向自由,藝術也必定會恢復到原始的那種自由的狀態(tài),不再為階級的狹隘利益服務,而是為全人類的身心健康服務。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共產主義的藝術就是這樣一種藝術。馬、恩在他們合著的名作《共產主義原理》中宣告:“在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現象無論如何會消滅掉,個人局限于某一藝術領域,僅僅當一個畫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動的一種稱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職業(yè)發(fā)展的局限性和他對分工的依賴這一現象,也會消失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這時的藝術,近似于它的原始形式,表現大家的生活和情感,人人都有充分的權力和能力,都可以是藝術家,自由地創(chuàng)作他們的藝術作品。這里揭示了藝術將來的必然回歸。共產主義社會里的藝術,又可以像它起源時那樣是自由的人們自由的心靈游戲。它不再像階級社會里的藝術被階級的利益所驅使,從而失去游戲的功能,而是脫去了任何直接功利的觀念。當然,從愉悅情感——心理的角度,也未嘗不可以說它也算是一種精神功利,按照馬、恩的設想,共產主義的勞動同樣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性的游戲。蘇聯(lián)美學家奧夫相尼科夫在他的《美學》一書里這樣寫道:“科學共產主義的奠基人預言,共產主義一定會到來,那時‘生產勞動將由沉重的負擔變成一種享受’,勞動不再是不可忍受的;工人將把勞動‘作為體力和智力的游戲’來享受”。
一句話,人人將是勞動者、人人也是藝術家,自由地從事著藝術的勞動或者勞動的藝術。這將是歷史的回歸。
魯迅先生曾經談起過藝術的起源:“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fā)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里人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魯迅先生說的藝術起源的形成有一定道理。但這里他說的是勞動過程,“杭育杭育”是為了協(xié)調動作,用于直接的功利目的。勞動過程中的這種號子和動作還不是藝術,只是為藝術提供了模仿的摹本而已。
藝術的產生應該是這樣的:誠如魯迅先生所言,在白天的勞動過程中,有一個天才“杭育杭育”,然后大家相和,完成了勞動。但是到了勞動過后,或者是晚上吃過晚飯,在篝火旁休息下來,大家回想白天勞動過程中的“杭育杭育”現象,覺得太有趣了,因為第一次發(fā)現,要歸功于這個人的靈感,這個人真是個天才。這樣大家都為這件破天荒的事感到莫名興奮的時候,一個人出來模仿白天的情景,裝出勞動的樣子,嘴里喊起號子,邊喊邊作動作,一個家族甚至一個部族都受到強烈的感染,不約而同地加入到這種表演中去,這就是藝術。
藝術產生的母體是生活,是勞動;藝術的起源則是游戲,它產生的契機是靈感,產生的形式是對生活的模仿,產生的原因則是人的心理需要。從藝術產生的本質上說來,目的還是使人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協(xié)調,從而獲得心靈的愉快和穩(wěn)定,從而為維持人的生存的艱難的物質生產作準備。
藝術的功能和游戲是一致的,是為了人的精神的愉悅。開始產生的時候藝術就是游戲,是一種精神運動,也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勞動。既然是勞動,它也就有了產品——大量的藝術品。這時候,藝術使得那些艱苦的、危險的勞動場面和勞動過程涂上了些許溫和色彩,使它們帶有了相當的情感,從而不再那么可怕、被動了。也許,對晚上藝術表演的期待反而使白天的勞動變得輕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刺激著人們在勞動中的創(chuàng)造性。以便使自己成為晚上藝術表演中的模仿對象,從而成為舞臺上的明星,可能由此也更加容易得到異性的青睞……
這個時候的藝術還是大家的藝術,是全民的藝術,是狂歡的藝術。既是勞動的藝術,也是藝術的勞動。它沒有把任何人拒絕在藝術之門外。無論男女老少,也不分高低貴*,都可以加入篝火旁的舞蹈行列盡情表演。這個時候的藝術是多么的自由、放縱、奔放、浪漫啊?
自從有了勞動分工以后,藝術就越來越不由自主地被其他的物質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所拉攏。由于藝術自身具有“情感——心理”的功能,實際上也就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感情的作用,這是其它的一切物質的方法和精神都無法辦到的,即便是宗教,也還要借助藝術豐富多彩的形式。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藝術就成了各個階級、各個政黨以及團體組織爭奪的對象,從而成為政治的附庸。各個階級、各個政黨都希望借助于藝術的力量感化人心、擴大力量。藝術可以被任何階級的人所接受,也可以對所有社會力量起作用。藝術可以表現人民群眾或剝削階級的意向,表現社會進步或社會反動的意向,銘記社會發(fā)展最深刻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使得它被引入階級斗爭的范圍,成了階級斗爭的工具。
原始社會的藝術不為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所操縱,也不為某些人服務,分工還使得原始社會中每個人能夠從事藝術活動的權利被有限的剝奪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由于分工,藝術天才完全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因而廣大群眾的藝術天才受到壓抑。”“當分工一出現之后,每個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給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
正如生物界的進化一樣,在進化的進程中,會沿著進化的道路不斷地遺留下一些原來的物種。動物界的進化正是如此,在人類進化的路途上,我們沿途都會看到我們進化的不同階段的遺留。藝術界也存在這種現象。藝術原本是抒情的,愉悅情感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產生前后,隨著階級的產生,統(tǒng)治者對思想意識越來越重視,并且把它們納入德治教化的范同。原始時期宗教曾經利用過藝術,但那還是無意地進行的,宗教認為藝術的感覺可以傳達神的意志,但它似乎還是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模糊搖擺的,還不像后來那樣明確地在藝術的形式中裝上宗教的內容,到了階級社會里就把藝術的形式配上階級的內容,用于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但是藝術并沒有完全屈從于階級斗爭,而是在發(fā)展的進程中,保留下了它的酵母——抒情性。這樣的藝術形式及其作品是具有某種普遍性、人情味、人性味的,這樣的藝術也比較直接地和主體個人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這也就是在階級社會里詩、樂、舞、繪畫、雕塑、建筑等這些抒情性藝術及其作品為什么能為各階級欣賞和創(chuàng)造的原因。
抒情性藝術是一切藝術的母本,敘事性藝術也是植根于抒情性藝術之上的,幾乎所有的藝術品種和體裁,都可以從最早的最原始的詩、樂、舞、畫、刻中找出它們的源流。直接用于階級的需要的,則是敘事性藝術。它們可以通過事件表現出明顯的褒貶或強烈的愛憎,表現出贊同或反對,表達出階級的意見。二者都屬于藝術,但出發(fā)點不同:抒情性藝術多主觀色彩,多個人感受,雖然不免受社會思想的影響,但它還是更多的保留著藝術起源時的特點,人人創(chuàng)造,人人欣賞,功能在于情感愉悅;敘事性藝術則更多地反映社會意識,表現社會需要,雖然盡管也會有藝術家主觀意識的流露,但它必須合乎社會的好惡。敘事性藝術的主要功能在于德治教化,這是階級社會的狹隘性使之然的,這是不長久的,到了階級消滅之后,它就會滅亡,重新恢復它心理愉悅的功能。
藝術是抒情的,是愉悅情感的。它的功能既不在現實和理想,也不在再現和表現,隨著人類越來越走向自由,藝術也必定會恢復到原始的那種自由的狀態(tài),不再為階級的狹隘利益服務,而是為全人類的身心健康服務。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共產主義的藝術就是這樣一種藝術。馬、恩在他們合著的名作《共產主義原理》中宣告:“在共產主義的社會組織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現象無論如何會消滅掉,個人局限于某一藝術領域,僅僅當一個畫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動的一種稱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職業(yè)發(fā)展的局限性和他對分工的依賴這一現象,也會消失掉。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
這時的藝術,近似于它的原始形式,表現大家的生活和情感,人人都有充分的權力和能力,都可以是藝術家,自由地創(chuàng)作他們的藝術作品。這里揭示了藝術將來的必然回歸。共產主義社會里的藝術,又可以像它起源時那樣是自由的人們自由的心靈游戲。它不再像階級社會里的藝術被階級的利益所驅使,從而失去游戲的功能,而是脫去了任何直接功利的觀念。當然,從愉悅情感——心理的角度,也未嘗不可以說它也算是一種精神功利,按照馬、恩的設想,共產主義的勞動同樣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性的游戲。蘇聯(lián)美學家奧夫相尼科夫在他的《美學》一書里這樣寫道:“科學共產主義的奠基人預言,共產主義一定會到來,那時‘生產勞動將由沉重的負擔變成一種享受’,勞動不再是不可忍受的;工人將把勞動‘作為體力和智力的游戲’來享受”。
一句話,人人將是勞動者、人人也是藝術家,自由地從事著藝術的勞動或者勞動的藝術。這將是歷史的回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