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另也有一種情況,如比維尼亞夫斯基第一、第二奏協曲的第一樂章中,有幾處從高把位上下行的飛頓弓旋律,是極為漂亮灑脫的,可是有的學生由于不能適應,而將其改成了一般跳弓,這種對作品演奏的隨意性和演奏上的簡單化,實際上損害或喪失了作品本身的音樂內涵及其意義。
在飛頓弓演奏上,無疑要數弗朗西斯卡蒂的音質最美。因為他真正做到了依*弓子本身的彈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達到了長期廣泛輕松應用的結果,這正是我們好多小提琴演奏者所應該學習和追求的。
三、飛跳弓(FlyingSpiccato)
從演奏上講,和飛頓弓非常相似,甚至有時很難區分。這種弓法要求弓子離弦更高一些,由于它屬于跳弓性質,因此其演奏速度往往要比飛頓弓受到更大的限制。飛跳弓在實際應用中有兩種,一種是類似飛頓弓那樣,隨著手臂上提動作的連續性,和手指水平動作的控制能力,根據音符的多少,憑著沖力輕輕地往上飛跳。另一種飛跳弓,則是弓子在弦上保持在某一部位,一般在*中弓偏下為最佳部位,然后不間斷的演奏長度各有不同的樂句.由于部位的相對固定和力度控制的均勻性,會使一弓中的每一個音都能夠保持良好的音質.比如人們比較熟悉的門德爾松協奏曲,從第三樂章的開始到中段的某些樂句,其演奏方法和效果就達到此種效果。
四、拋弓(Ricochet)
這是由帕格尼尼發明的特殊弓法,因此自然在他的作品中運用得特別多,并且富有非常好的效果,如音樂形象逼真的《鐘》,以及著名的第九隨想曲后半部分,都是大片段的非常嚴謹而精確的四音拋弓。再如他的幾首難度極大的變奏曲,《心中惆悵》、《上帝保佑女皇》等作品,都有如磯珠一般幾十音一弓而下的拋弓。在當時,這種魔術般的超絕神技,曾不知折服了多少不可理解的聽眾,以此他為后人留下了又一種小提琴演奏藝術中富有魅力的特殊弓法。
拋弓的演奏,更是依*弓桿的自然彈性,實際上主要強調的是第一個音符的重音.當第一個重音落到弦上以后,其他音符即順著重音的力量,自然地、但仍有控制地順勢而下。重要的是,由于拋弓落點快,且音符密集,因此特別要注意和左手指的緊密配合,稍有動作上的不協調,即將使本來最富有光彩華麗的樂句,變得一團糟。
在練習拋弓時,一定要注意他的適當高度和落弦點的最佳位置,同時要注意弓在弦上橫面的走向,否則,必然出現顆粒忽大忽小,音量忽重忽輕,或者弓子下落停止不走的現象。要選擇好最富有彈性的弓段,適當調理好弓毛的緊度,此外,左手四個手指在弦上的保留,也要根據右手的弓速,準確而敏銳地起落,使之做到兩手之間的密切配合,這些都是練習拋弓所不可忽視的。
拋弓練習一般應先在一根弦上以同音練習開始,然后兩個、四個、六個、八個音……由慢而快。從而在演奏上真正做到循軌而行,序而不亂。
分弓、連弓、是弓法技術的基礎,而對小提琴演奏技術中的幾種特殊弓法的練習,首先要練好的則是連頓弓,在練好連頓弓基礎上,再練習飛頓弓、飛跳弓,這樣就比較容易掌握。所以,我們在練琴或是教學中必須要做到打好基礎,做到循序漸進。
優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就運弓而言,取決于運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壓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觸點這三方面因素的不同結合。小提琴演奏技術中的弓法,實際上是根據音樂需要,同時也要根據和演奏者本人樂感的體現,在運用中有千變萬化,是非常微妙的。以上所說的幾種特殊弓法,多為演奏那些高難度作品有可能出現的部分,但必須掌握的,因為它終究是完整的演奏弓法中的重要部分。終究是體現完美藝術作品的不可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