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組織間隙液體過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體的一部分腫脹的癥狀稱為水腫,又稱浮腫。水腫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與某些疾病相伴隨的病理過程。
水腫可發生于局部,稱局部水腫,如肺水腫、腦水腫;也可波及全身,稱全身性水腫,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時的心性水腫、腎病或腎炎時的腎性水腫、肝臟疾病時的肝性水腫和營養不良時的營養不良性水腫等;另外還有的全身性水腫至今原因不明,稱“特發性水腫”。水腫發生的部位雖然各有差別,但其發生機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況下,組織間隙液體的量是相對恒定的。這種恒定的維持,是有賴于血管的內外液體和體內外液體交換的平衡。水腫的發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這兩方面的平衡障礙所造成。
1 血管內外液體交換障礙
正常情況下,組織間隙液體與血液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這種平衡是由兩方面的力量所決定的:一種是促使液體濾出毛細血管的力量,即毛細血管血壓和組織液滲透壓;另一種是促使液體回流入毛細血管的力量,即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靜水壓。這兩種力量對比決定著液體的濾出和回流時的方向和速度。有效濾過壓=組織液生成壓(毛細血管壓 組織液膠體滲透壓)──組織液回流壓(組織液靜水壓 血漿膠體滲透壓)。據測定,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3.33kPa,毛細血管動脈端的血壓平均為4kPa,毛細血管靜脈端的血壓平均為1.6kPa,組織液膠體滲透壓約為2kPa,組織液靜水壓為1.3kPa。因此,毛細血管動脈端有效濾過壓4 2-[3.33 1.3]=1.37kPa,由于其濾出的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液體自毛細血管濾出;毛細血管靜脈端相反,有效濾過壓為1.6 2-[3.33 1.3]=-1.03kPa,由于回流力量大于濾出力量,大部分組織液又回流入毛細血管內,另一小部分則通過淋巴管回流入大靜脈。這樣,血管內外液體就保持了平衡。當然,淋巴回流具有強大的代償性,對防止組織液在組織間隙內積聚具有重要意義。如組織液靜水壓由-0.86kPa至0kPa時,淋巴回流量可增20~25倍,從而保證組織間隙液的恒定。
當組織液生成超過回流時,就會造成水腫。引起組織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毛細血管血壓增高。由于毛細血管血壓增高,使液體從毛細血管濾出到組織間隙增多,而又阻礙液體回流入毛細血管,這樣就造成組織液積聚過多,當其超過淋巴的代償回流時,就出現水腫。如心力衰竭時引起的全身性水腫;肝硬變時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靜脈受阻時引起的局部水腫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細血管血壓增高所致。②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是使組織液回流到毛細血管的一種力量,因此,當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時,組織液生成增多,回流減少,組織間隙液體積聚過多,形成水腫。這種水腫常為全身性的。由于血漿膠體滲透壓的高低取決于血漿蛋白含量,尤其是白蛋白含量。因為白蛋白量多,分子小,吸水力強,對滲透壓影響極大,所以當血漿蛋白總量低于5g/100ml(正常為6.7~7.9g/100ml)或白蛋白含量低于 2.5g/100ml(正常為 3.8~4.8g/100ml)時,即可發生水腫,消化道疾病時消化吸收障礙,蛋白質攝取不足;肝功能不全時蛋白質合成減少;腎病綜合癥時的喪失過多等,都會引起水腫;③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細血管壁僅允許水分、晶體物質(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過。但在病理情況下,通透性增加,會使大量蛋白質漏出到組織液中。結果,一方面血管內液體滲透壓降低,另一方面組織液膠體滲透壓升高,發生水腫。炎癥引起的水腫,就是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④淋巴回流受阻。組織液除了大部分從毛細血管靜脈端回流外,少部分還從淋巴管回流入血。當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時,就可使含蛋白質的淋巴液在組織間隙中積聚而引起水腫,稱為淋巴水腫。如惡性腫瘤細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臨床進行廣泛摘除淋巴結;絲蟲病時,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蟲阻塞,引起下肢和陰囊的慢性水腫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