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中國經濟是怎么崛起的?
2007/6/15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提要:中國用2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以購買力評價來計算,中國GDP實際上已經名列世界第二。中國需求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火車頭。工資優勢、資本成本低、基礎設施改善和“以GDP為中心”的政治文化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四種原因
各位同學:
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
制造觀點,是我的職業;討論經濟問題,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謀生工具;但今天有機會能夠和在座的各位同學在一起,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長遠發展問題進行探討,是我的樂趣。希望我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長期的看法,能夠給同學們對中國經濟的認識提供一些參考。
觀點有對有錯,但我希望提供一些看問題的角度。相信30年以后,很多在座的同學能夠超越我,無論是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還是經濟學本身的造詣。不過目前,以我處在投資銀行這個位置,以及全球觀察的視野,我相信自己所觀察到的中國經濟,可能和同學們平時在課堂中聽到的、在國內媒體讀到的,有一定的差異。
中國經濟的現狀及分析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今天中國經濟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值是2.2兆美元。若以PPP(購買力評價)來計算,中國GDP實際上已經名列世界第二。到2013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以美元計算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今天中國股市在世界排21位,但到2013年,中國股市應該是世界上三大股市之一。
但中國經濟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銀行體系盡管得到國家大量注資,不良資產比例出現明顯下降,但是銀行體系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沒有達到世界標準,新的不良資產隨時可能出現,可能危及到中國的長期繁榮和穩定。中國至少還有2億人處于失業或就業不足狀態,就業壓力會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持續下去。人民的收入差距,包括城鄉之間和城市之間,都在急劇擴大。今天的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體系,我們進入老年后,指望的不是國家福利而是自己的錢包和子女的錢包。
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12年前的中國。1994年,香港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一個香港經濟分析師,而這些分析師只花他們10%的時間順帶研究一下中國經濟問題。今天,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中國經濟分析師,他們大部分人同時也是區域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手下有一個團隊專門研究中國經濟問題。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不過是美國經濟的20%,;但換個角度看,去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為4.9%,其中1.4%來自中國,美國的貢獻為0.7%,日本的貢獻僅為0.2%。換句話說,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牽引力,超過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牽引力的總和。中國的城鎮化勢頭,在以每年建造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世界上每年生產鋼鐵的40%和每年生產水泥的60%,被使用于中國這片土地上。中國需求是刺激德國、日本經濟復蘇的主要拉動點。可見,中國需求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火車頭。
中國經濟是怎么崛起的?有些因素是大家熟悉的,但有些因素未必很清楚。
中國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工資。中國制造業的工資,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3,而馬來西亞是日本的1/10;中國工資是墨西哥的1/3,而墨西哥是美國的1/10.換句話說,中國制造業工資與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的差距,大約是1:30.工資優勢是外界對中國經濟騰飛歸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很少被人提出,那就是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利率水平很低,我們今天放在銀行的儲蓄只拿百分之二點幾的利息。除去通貨膨脹和利息稅,錢幾乎是白白地放在銀行里。從銀行角度看,大量的資金貸給了不應該貸給的企業、項目。且不說貸款利率與風險之間不成比例,很多的貸款項目虧了,項目主管人走了,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終還是納稅人來買單。換句話說,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儲蓄人資助投資人”的過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工業上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才從一個產業向另一個產業、再向下一個產業轉移。資金過度便宜,是中國工業化快速前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在過去幾年原材料價格大漲,但中國出口商的出口價格漲得有限。當然中間有一部分是出口商用自己的利潤頂替掉了,但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增加、通過生產力的提高來解決的。五年以前,在東莞一批貨從出廠到裝上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貨輪,整個過程需要12-15天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3-5天時間。我認為,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改善,道路、港口、電力供應效率的提高對中國生產力的提升、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有一個非常濃厚的“以GDP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地方官員如此注重GDP,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幾乎是看不到的。GDP本位的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官員們就非常有興趣、有積極性去發展GDP.上述這4個因素,都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發展的重要貢獻因素。
下一步會怎么走
我認為有下面三個比較大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農村的發展。今天中國城鄉之間的差別,對經濟發展來講,猶如一條長腿、一條短腿一樣,已經開始拖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后腿。同時,它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安定帶來了直接威脅。因而,現任領導人把“三農問題”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
第二,資產升值在中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在過去20年,經濟的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在資產價格上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在今后十年,資產價格會出現噴泉式的上升。
第三,金融改革進入一個全面攻關的階段。今后5年,銀行的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匯率改革、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經濟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以美元計算收入分配來看, 1999年時,中國人均收入大概有10%在12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大概就有4000美元左右。
從消費來看,今天美國占世界消費的32%,中國僅占3%;而到了2014年,美國占世界總消費的28%,而中國能占到11%。換句話說,美國基本維持了一個相對強勁的增長,但是由于中國需求的逐步擴大,尤其是個人消費的增長,中國會成為世界總消費的第二大國。如果從當年的增長來看, 預計2014年——2015年世界的訂單中有22%是來自中國。到時候跨國集團所收到訂單的中,5000多億美元來自中國,美國大概是2600多億。到2014-2015年時,中國不僅是世界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成為世界消費大國。
中國近期經濟政策的分析
4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加息。接下來可能還會有一系列的金融緊縮措施出臺,包括對銀行儲備金率的調高,以及對銀行貸款的行政干預。這些措施對中國經濟、對中國房地產會有什么影響呢?
簡單的答案是:零。
中國今天的資金流動性處于一個極其寬松的環境。利率水平、貨幣環境基本維持在4年前抗通縮的水平,但是經濟情況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一個極度寬松的環境,拉回到一個中性環境,需要時間。美聯儲加息16次,今天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上漲;相比之下,中國人民銀行不過加了兩次息。通過加息來調整目前這個經濟周期,就象從一個滿溢的水池里舀出兩勺子水而已。對于整體的貨幣環境的改善,并不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的貸款利率至少要上升3%,而存款利率至少要上升2%,才能夠把利率拉回到中性水平。只有在此之后,利率政策才會對經濟活動產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其實政府的很多措施都是三心兩意的。如果你站在北京的立場上看,目前通貨膨脹并不明顯。所謂的過度投資,也不像兩年前工業投資遍地開花、鋼廠和水泥廠到處都是。今天的過度投資,基本集中在兩個領域: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不過,基礎設施投資是一個好的投資,中國的基礎設施不是太多而是不夠。基礎設施的投資對于提高中國生產效率,對于把增長從城市移向農村、從東部沿海移向內陸地區極其重要。我認為,即使是投資出現反彈,北京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不會有太大的打壓。
唯一需要下壓的是房地產,而政府對房地產的態度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政府不希望房價漲得太快,但另一方面又必須要有這么一個經濟增長的動力。房地產是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也是地方財稅的主要源泉。國務院的六項房地產措施,好象是在晴空中打了一個雷,但是雷后下不下雨,下多長的雨,目前并不清晰。
中國的真實情況是:把錢存銀行,不過2%的利息,除掉了通貨膨脹,除掉了利息稅,等于白白把錢存在銀行里;如果把這些錢放到房地產中,至少你的租金回報有4-6%。如此貨幣環境下,炒樓是正常的――別怪地產商,也別怪什么炒民,問題出在人民銀行上。只要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上不出現一個重大轉變,我認為過度流動資金帶來的熱錢、炒作只會加速,不會減速。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相信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只會小打小鬧地搞一下。全中國的房地產在今后18個月會出現一次相當迅猛的上漲。到時候政府又將面臨一個新的煩惱: 2008年奧運會在即,政府總不能在奧運會以前把經濟打壓下去。所以,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是,這兒貼一塊膏藥,那兒貼一塊膏藥,直到奧運會結束為止。
我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中國經濟在奧運會以前一直維持著一個相當高速的發展,直到奧運會后中國經濟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跨年度調整。
真正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不在于加息,不在于提高首付比率,甚至不在于政府的信貸政策。我認為解決房地產問題的關鍵,是加稅。一年以前稅收手段,曾在兩個月內將上海的房地產從沸點降到冰點,其定點殺傷力非常明顯。
從總體經濟的形勢來看,我們估計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10.1%。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出臺措施,可能放緩成交量,但未必對房價構成重大打擊,對增長的影響也有限話如果明年房地產不出現大的調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接近12%。
人民幣匯率展望
至于人民幣升值的問題,我北京和華盛頓聯合一起演了一場雙簧。中國政府并不希望人民幣大升,這個大家都知道,我也沒必要多解釋。但為什么布什政府也不希望這樣呢?這和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美方言論是不一樣的。別忘了,美國財政部許多高官都是經濟學家,而且是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其中一位關著門跟我說話時講到:“人民幣如果升值20%,可能對墨西哥有利,可能對馬來西亞有利,但幫不上美國的中西部。”道理很簡單――美國今天的生產成本和中國的生產成本差得太大,那么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只能夠把美國對中國的訂單推向墨西哥、馬來西亞以及其他國家,卻未必真正能幫到美國的就業。
今天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與25年前日本和美國的貿易戰有著本質的不同:25年前,你我之間壁壘分明,美國人對壘的是本田、東芝;今天80%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與美國的企業有著直接的關聯,訂單來自戴爾、摩托羅拉、沃爾瑪、玩具反斗城。一個巴芘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格是19.99美元,可是中國制造商只賺到50美分,剩下的利潤全部在美國人的兜里。這些人絕對不會在電視前面說,我們把就業機會移到中國去了。但在幕后,在國會山的游說上,他們的實力非常強勁。我把布什在人民幣問題上所做的事情,叫做“光叫不咬”。他是行政當局,他必須維護美國的利益,他一定要叫,而且一定要被選民看到他在叫。但是如果真的 “咬”下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人民幣大升值,必然帶來中國商品價格在美國市場的上升。一旦漲價,受傷害的不僅是中國出口商,還有美國的消費者/選民。
布什在宣傳上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手段:他給你一個多項選擇題,你愿意劃多少個鉤就劃多少個鉤。“咱們要不要打擊中國?”“要!”“要不要平衡貿易?”“要!”“要不要挽救中西部270萬個就業機會?”“當然要!”但如果你把題目改一下,"如果你要以上的東西,那么下次你去沃爾瑪的時候,需要多付20%的錢?"要或者不要,只能選一個,美國選民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不咬的時候,你愿意怎么叫就怎么叫;一旦咬下去,中國的出口商和美國的選民將同時受損失。其實布什在人民幣上做文章,是要通過這個來壓中國開放市場。
各位同學:
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
制造觀點,是我的職業;討論經濟問題,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謀生工具;但今天有機會能夠和在座的各位同學在一起,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長遠發展問題進行探討,是我的樂趣。希望我對中國經濟的一些長期的看法,能夠給同學們對中國經濟的認識提供一些參考。
觀點有對有錯,但我希望提供一些看問題的角度。相信30年以后,很多在座的同學能夠超越我,無論是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還是經濟學本身的造詣。不過目前,以我處在投資銀行這個位置,以及全球觀察的視野,我相信自己所觀察到的中國經濟,可能和同學們平時在課堂中聽到的、在國內媒體讀到的,有一定的差異。
中國經濟的現狀及分析
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中,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今天中國經濟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GDP總值是2.2兆美元。若以PPP(購買力評價)來計算,中國GDP實際上已經名列世界第二。到2013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以美元計算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今天中國股市在世界排21位,但到2013年,中國股市應該是世界上三大股市之一。
但中國經濟又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銀行體系盡管得到國家大量注資,不良資產比例出現明顯下降,但是銀行體系的商業運作模式還沒有達到世界標準,新的不良資產隨時可能出現,可能危及到中國的長期繁榮和穩定。中國至少還有2億人處于失業或就業不足狀態,就業壓力會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持續下去。人民的收入差距,包括城鄉之間和城市之間,都在急劇擴大。今天的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社會保障體系,我們進入老年后,指望的不是國家福利而是自己的錢包和子女的錢包。
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12年前的中國。1994年,香港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一個香港經濟分析師,而這些分析師只花他們10%的時間順帶研究一下中國經濟問題。今天,幾乎所有的投資銀行都有中國經濟分析師,他們大部分人同時也是區域的首席經濟分析師,手下有一個團隊專門研究中國經濟問題。
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不過是美國經濟的20%,;但換個角度看,去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為4.9%,其中1.4%來自中國,美國的貢獻為0.7%,日本的貢獻僅為0.2%。換句話說,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牽引力,超過了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牽引力的總和。中國的城鎮化勢頭,在以每年建造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世界上每年生產鋼鐵的40%和每年生產水泥的60%,被使用于中國這片土地上。中國需求是刺激德國、日本經濟復蘇的主要拉動點。可見,中國需求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火車頭。
中國經濟是怎么崛起的?有些因素是大家熟悉的,但有些因素未必很清楚。
中國神話中講得最多的是工資。中國制造業的工資,大約是馬來西亞的1/3,而馬來西亞是日本的1/10;中國工資是墨西哥的1/3,而墨西哥是美國的1/10.換句話說,中國制造業工資與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的差距,大約是1:30.工資優勢是外界對中國經濟騰飛歸結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很少被人提出,那就是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利率水平很低,我們今天放在銀行的儲蓄只拿百分之二點幾的利息。除去通貨膨脹和利息稅,錢幾乎是白白地放在銀行里。從銀行角度看,大量的資金貸給了不應該貸給的企業、項目。且不說貸款利率與風險之間不成比例,很多的貸款項目虧了,項目主管人走了,銀行的不良資產也就不了了之了,最終還是納稅人來買單。換句話說,中國的資本成本非常低,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基本上是“儲蓄人資助投資人”的過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工業上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才從一個產業向另一個產業、再向下一個產業轉移。資金過度便宜,是中國工業化快速前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基礎設施的變化。在過去幾年原材料價格大漲,但中國出口商的出口價格漲得有限。當然中間有一部分是出口商用自己的利潤頂替掉了,但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基礎設施的增加、通過生產力的提高來解決的。五年以前,在東莞一批貨從出廠到裝上前往美國西海岸的貨輪,整個過程需要12-15天的時間,而現在只需要3-5天時間。我認為,基礎設施的大幅度改善,道路、港口、電力供應效率的提高對中國生產力的提升、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原因是,中國有一個非常濃厚的“以GDP為中心”的政治文化。地方官員如此注重GDP,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幾乎是看不到的。GDP本位的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的官員們就非常有興趣、有積極性去發展GDP.上述這4個因素,都是中國經濟過去20年發展的重要貢獻因素。
下一步會怎么走
我認為有下面三個比較大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農村的發展。今天中國城鄉之間的差別,對經濟發展來講,猶如一條長腿、一條短腿一樣,已經開始拖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后腿。同時,它對中國社會的整體安定帶來了直接威脅。因而,現任領導人把“三農問題”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關注程度。
第二,資產升值在中國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在過去20年,經濟的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在資產價格上沒有完全體現出來,但在今后十年,資產價格會出現噴泉式的上升。
第三,金融改革進入一個全面攻關的階段。今后5年,銀行的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匯率改革、資本項目的開放,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經濟長期繁榮穩定的關鍵。
根據我們的研究,從以美元計算收入分配來看, 1999年時,中國人均收入大概有10%在1200美元左右。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大概就有4000美元左右。
從消費來看,今天美國占世界消費的32%,中國僅占3%;而到了2014年,美國占世界總消費的28%,而中國能占到11%。換句話說,美國基本維持了一個相對強勁的增長,但是由于中國需求的逐步擴大,尤其是個人消費的增長,中國會成為世界總消費的第二大國。如果從當年的增長來看, 預計2014年——2015年世界的訂單中有22%是來自中國。到時候跨國集團所收到訂單的中,5000多億美元來自中國,美國大概是2600多億。到2014-2015年時,中國不僅是世界的生產大國,同時也成為世界消費大國。
中國近期經濟政策的分析
4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加息。接下來可能還會有一系列的金融緊縮措施出臺,包括對銀行儲備金率的調高,以及對銀行貸款的行政干預。這些措施對中國經濟、對中國房地產會有什么影響呢?
簡單的答案是:零。
中國今天的資金流動性處于一個極其寬松的環境。利率水平、貨幣環境基本維持在4年前抗通縮的水平,但是經濟情況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一個極度寬松的環境,拉回到一個中性環境,需要時間。美聯儲加息16次,今天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還在上漲;相比之下,中國人民銀行不過加了兩次息。通過加息來調整目前這個經濟周期,就象從一個滿溢的水池里舀出兩勺子水而已。對于整體的貨幣環境的改善,并不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的貸款利率至少要上升3%,而存款利率至少要上升2%,才能夠把利率拉回到中性水平。只有在此之后,利率政策才會對經濟活動產生直接的抑制作用。
其實政府的很多措施都是三心兩意的。如果你站在北京的立場上看,目前通貨膨脹并不明顯。所謂的過度投資,也不像兩年前工業投資遍地開花、鋼廠和水泥廠到處都是。今天的過度投資,基本集中在兩個領域: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不過,基礎設施投資是一個好的投資,中國的基礎設施不是太多而是不夠。基礎設施的投資對于提高中國生產效率,對于把增長從城市移向農村、從東部沿海移向內陸地區極其重要。我認為,即使是投資出現反彈,北京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不會有太大的打壓。
唯一需要下壓的是房地產,而政府對房地產的態度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政府不希望房價漲得太快,但另一方面又必須要有這么一個經濟增長的動力。房地產是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也是地方財稅的主要源泉。國務院的六項房地產措施,好象是在晴空中打了一個雷,但是雷后下不下雨,下多長的雨,目前并不清晰。
中國的真實情況是:把錢存銀行,不過2%的利息,除掉了通貨膨脹,除掉了利息稅,等于白白把錢存在銀行里;如果把這些錢放到房地產中,至少你的租金回報有4-6%。如此貨幣環境下,炒樓是正常的――別怪地產商,也別怪什么炒民,問題出在人民銀行上。只要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上不出現一個重大轉變,我認為過度流動資金帶來的熱錢、炒作只會加速,不會減速。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相信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只會小打小鬧地搞一下。全中國的房地產在今后18個月會出現一次相當迅猛的上漲。到時候政府又將面臨一個新的煩惱: 2008年奧運會在即,政府總不能在奧運會以前把經濟打壓下去。所以,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是,這兒貼一塊膏藥,那兒貼一塊膏藥,直到奧運會結束為止。
我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中國經濟在奧運會以前一直維持著一個相當高速的發展,直到奧運會后中國經濟會出現一次比較大的跨年度調整。
真正解決房地產的問題,不在于加息,不在于提高首付比率,甚至不在于政府的信貸政策。我認為解決房地產問題的關鍵,是加稅。一年以前稅收手段,曾在兩個月內將上海的房地產從沸點降到冰點,其定點殺傷力非常明顯。
從總體經濟的形勢來看,我們估計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是10.1%。政府針對房地產市場出臺措施,可能放緩成交量,但未必對房價構成重大打擊,對增長的影響也有限話如果明年房地產不出現大的調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接近12%。
人民幣匯率展望
至于人民幣升值的問題,我北京和華盛頓聯合一起演了一場雙簧。中國政府并不希望人民幣大升,這個大家都知道,我也沒必要多解釋。但為什么布什政府也不希望這樣呢?這和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美方言論是不一樣的。別忘了,美國財政部許多高官都是經濟學家,而且是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其中一位關著門跟我說話時講到:“人民幣如果升值20%,可能對墨西哥有利,可能對馬來西亞有利,但幫不上美國的中西部。”道理很簡單――美國今天的生產成本和中國的生產成本差得太大,那么中國的人民幣升值只能夠把美國對中國的訂單推向墨西哥、馬來西亞以及其他國家,卻未必真正能幫到美國的就業。
今天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與25年前日本和美國的貿易戰有著本質的不同:25年前,你我之間壁壘分明,美國人對壘的是本田、東芝;今天80%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與美國的企業有著直接的關聯,訂單來自戴爾、摩托羅拉、沃爾瑪、玩具反斗城。一個巴芘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格是19.99美元,可是中國制造商只賺到50美分,剩下的利潤全部在美國人的兜里。這些人絕對不會在電視前面說,我們把就業機會移到中國去了。但在幕后,在國會山的游說上,他們的實力非常強勁。我把布什在人民幣問題上所做的事情,叫做“光叫不咬”。他是行政當局,他必須維護美國的利益,他一定要叫,而且一定要被選民看到他在叫。但是如果真的 “咬”下去,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人民幣大升值,必然帶來中國商品價格在美國市場的上升。一旦漲價,受傷害的不僅是中國出口商,還有美國的消費者/選民。
布什在宣傳上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手段:他給你一個多項選擇題,你愿意劃多少個鉤就劃多少個鉤。“咱們要不要打擊中國?”“要!”“要不要平衡貿易?”“要!”“要不要挽救中西部270萬個就業機會?”“當然要!”但如果你把題目改一下,"如果你要以上的東西,那么下次你去沃爾瑪的時候,需要多付20%的錢?"要或者不要,只能選一個,美國選民的答案是不一樣的。不咬的時候,你愿意怎么叫就怎么叫;一旦咬下去,中國的出口商和美國的選民將同時受損失。其實布什在人民幣上做文章,是要通過這個來壓中國開放市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