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寧平民教育專教手藝
2007/7/2 源自:中華職工學習網 【字體:
】

“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是安徽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和休寧德勝平民學校共同的校訓。
兩所學校同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共同實踐著創辦人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
實踐在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所學校的學生都被要求一切自己動手。
6月25日,梅雨季節的安徽休寧異常悶熱,梁劍和他的同學們正在木工實訓車間里揮汗如雨,打造課桌。
梁劍是安徽休寧德勝—魯班木工學校的高二學生,他們是在為休寧德勝平民小學下學期即將入學的弟弟妹妹們打課桌。
兩所學校同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共同實踐著創辦人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兩所學校有著共同的11字平民校訓: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
聶圣哲是安徽休寧人,留美歸來后創辦了美資企業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并捐資200萬設立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吸納眾多企業資助,共同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推廣。
“所謂平民,就是一個平凡的公民,平民教育,就是在心理上灌輸平民意識,從小培養勞動意識和敬業的勞動習慣,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教給同學們對社會的責任心……”基金會的宣傳冊上說道。
實踐在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所學校的學生都被要求“一切自己動手”:梁劍有70%的學習時間是在實訓車間等勞動場所度過的。而平民小學的弟弟妹妹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需要自己動手洗衣服、擦窗臺。
大雨中的家訪
梁劍第一次詳細了解木工學校是在初三下學期。那次,木工學校的老師來到課堂,播放了有關學校教學、管理的錄像片。
事實上木工學校并不是一所獨立的學校,而只是休寧縣第一職業高中的木工專業,俗稱“木工學校”。
2003年,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出資,與第一職業高中合作建設木工專業,并由聶圣哲的德勝(蘇州)洋樓公司獨立管理。木工學校有自己的教學制度、自編教材、獨立辦公場所、宿舍、食堂和實訓車間。
“我的成績不是太好,上高中未必有前途,再加上對木工有興趣,就報了名。”梁劍說。
一個多月后的一天,山里下著大雨。木工學校的3位老師步行十來里山路來到他家,進行入學前的家訪。
3位老師除了和梁劍的父母交談,還向同村的鄰居、孩子了解梁劍及其家人的品行,包括是否誠實、勤勞,有無賭博等不良習慣。
家訪中,木工學校的老師再次向梁劍強調了學校嚴格的管理以及每年5%左右的末位淘汰制度,要求他慎重考慮是否入學。
此后,梁劍獲得了到學校面試、體檢的機會。
這一年,木工學校的老師共家訪了140多戶家庭。雙向選擇后,招收了其中的一半。
“家訪是我們必須的環節。雖然工作量很大。”分管木工學校的第一職業高中副校長汪麗慶說,“我們盡量招收誠實、勤勞的孩子入學。”
今年的家訪被安排在了“五一”期間,5名老師用了整整10天時間,足跡遍及休寧山區最偏遠貧困的璜天、白際等山區鄉鎮。
家訪中,真正被淘汰的學生只有一名。“這名學生和他的家長多次刻意隱瞞了長期賭博的事實。”汪麗慶說。
離木工學校約7里遠,位于縣城郊區蘭渡村的德勝平民學校,也在學生入學前進行家訪。
“由于平民學校是福利性的,不但完全免費,還提供全部食宿、衣服甚至醫療保險,我們在家訪中會側重于那些貧困的山區平民家庭。”平民學校校長張曉琳說,“但家庭的品行同樣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226條軍規”
雖然早有準備,入學后梁劍還是被木工學校的管理制度嚇了一跳。
“二十不準”、“日常行為規范”、“同學關系法則”等規定之外,一本手冊上還列舉了多達226項違規行為,并將每種違規行為按照初犯、再犯、三犯三個等級標明了懲處措施。
入學后,除了集中學習學校的管理制度,學生們還被要求互相監督,并隨時向班長和老師打報告。
“比如誰上課睡覺啊,誰隨地吐痰啊,看到了違反規定的行為都應該向班長報告。有時候甚至有二十多人報告同一個違規行為。”梁劍說。
報告的內容還包括對老師、學校的各種建議。這些建議以及對同學違反規定的報告,最終會公開處理結果或反饋意見。
而現在的梁劍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報告:完全公平的相互監督并未使他感到不舒服。相反,梁劍覺得對自身的塑造和約束有很大好處。
“如果沒有互相監督,學生會容易放縱。”梁劍說,“而現在當你想犯錯誤的時候,會有所顧忌。”
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這“226條軍規”,一些學生選擇了自動退出。再加上每學期又有兩名學生因為木工手藝較差和違反紀律等原因被末位淘汰出局,最終只有53名學生留在了學校。
紀律管理和品德教育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11字校訓被滲透到日常教育的細節之中。
“我實在沒有太大的本事,但我們有認真工作的態度。”“讀平民的書、說平民的話、過平民的生活。”這些體現平民教育理念的標語布滿了教室、辦公室、實訓車間等場所。
就連每一位教職工和學生的胸牌上都清晰地寫著:“我首先是個誠實勤勞的人。”
梁劍認為,這樣的教育對同學們起到了明顯的塑造作用: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技能和動手能力,看重腳踏實地的做事。
同樣的品德教育也出現在德勝平民小學。
6月25日上午課間升國旗之后,學校目前僅有的一年級、二年級兩個班的孩子集中在操場上聆聽老師講話。
“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
稚氣的童音熟練地隨口喊出學校墻上巨大的校訓標語,老師則很自然地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行為結合在了一起。
“昨天有位小朋友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打鬧,打擾了別的小朋友休息。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是沒有愛心的表現。”一位老師告訴孩子們。
“山里的孩子家庭教育質量有限,說謊、隨地大小便、吐痰、用袖子擦鼻涕等壞毛病很多。孩子一入學我們就從衛生、勞動、文明禮貌方面進行逐步的引導和培養。”張曉琳校長說,“這一過程反復而艱難,但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大重點。”
99名匠士
梁劍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很快獲得了去實訓車間見習的機會。
實訓車間擁有50張工作臺以及足夠的成套木工工具、木料,可供100名學生同時操作。4名經驗豐富的教官常年駐守在這里負責現場指導。
龐大的實訓車間成為木工學校吸引農家子弟入學的重要原因。和學校的辦公區域、專用食堂、宿舍等設施一樣,實訓車間也是由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出資修繕并維持運營。
“木工班學生入學繳納的500元學費是整個第一職業高中統一收取的,用于水、電、學校公用設施的支出等。”汪麗慶告訴《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而木工學校生均年培養費用高達5000多元,光實習用的木料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見習一段時間之后,梁劍和他的同學們被允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拉線、刨木料。
理論學習同時進行。一位出身木匠世家、并長期執教中學的毛銀奇老師主編的《木工理論與實踐講義》成為梁劍的教科書。
第一個學期,同學們就獲得了親自動手打造木器的機會,遠遠早于校內一些其他專業學生實踐的時間。
梁劍清楚地記得,自己打的第一件木器是臉盆架。
第一學期結束后,期末考試題是獨立打一個方凳。第二個學期考試題變成了難度更大的合角方凳。即將到來的第三學期期末考試題是八仙桌。而未來的畢業考試題目則是徽派家具中工藝難度很高的明清風格太師椅。
實踐和凡事自己動手的理念被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平時操作之外,學生們被安排為平民小學等山村學校打造課桌、高低床架等用品。這些用品的出售,還能部分收回平時消耗的木材成本。
“我們都知道,我們打出來的產品如果質量不好,一定會被燒掉而不是出售。”梁劍說,“這太可惜了,所以我們都在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拼命打出質量可靠的產品。”
就連假期的作業,也是實踐題。
今年寒假期間,梁劍從學校借出了整套木工工具,回家后給家里打了兩把木凳。這份寒假作業讓梁劍的家人興奮不已。
而讓梁劍至今興奮不已的,則是一個月前的一場儀式:5月25日,上一屆36名師兄的“匠士”畢業典禮。
“匠士”是木工學校獨創的學位。一份學位證書上寫道:“學生趙漢軍……在我校學習木工專業,各門理論課程合格,并已具備獨立制作八仙桌、太師椅(手工、實木、榫頭連接)的能力,經校學位委員會評審,授予該學生匠士學位。”
36名身穿“匠士服”,頭戴“匠士帽”(由學士服改制而成)的新科匠士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學位證書。再加上前兩屆的畢業生,共有99名合格的匠士走出木工學校,進入企業從事木工工作。
“參加過匠士畢業典禮后,我們都充滿了自豪感,都會鼓勵自己好好學習技術,明年的這個時候順利拿到匠士學位。”梁劍激動地說。
7里之外,平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被強調動手訓練:一年級的學生除了自己洗衣服,還要拔草、洗窗臺;到了二年級,孩子們就要下菜地,種植毛豆、蘿卜、大蒜、韭菜、辣椒等蔬菜。
“學校著重在心理上灌輸平民意識,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勞動理念、勞動習慣和敬業精神。”張曉琳說。
平民教育逐步起航
平民教育并非聶圣哲或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首創。一個經常被木工學校和平民小學的領導者們提到的名字是陶行知。
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休寧縣的外婆家度過的。該縣的教育工作者們時常以“陶行知故里”而自豪。
陶行知先生一生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反對“死讀書,讀死書”。他提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學合一,先后創辦了曉莊師范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
“學校將按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和推行的平民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并按照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和‘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校訓對學生施教。”平民小學的一份宣傳材料上寫道。
“我們并不準備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精英。”張曉琳說,“但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孩子們至少要能成長為誠實、勤勞、有愛心的合格公民。”
平民化的教育思想同樣體現在木工學校的教學之中。
“中國的正統教育是精英教育和應試教育,而徽州山區(休寧屬于徽州山區)只有約1/4的初中畢業生能夠最終接受高等教育。”聶圣哲說。
于是,向這些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山區孩子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成為聶圣哲推行的平民教育目標。在林業發達并以徽派木刻聞名的休寧,他走出的重要一步棋就是成立木工學校。
木工學校里的學生被要求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切合實際的定位。
“貧困山區的許多孩子文化基礎有限,很難通過精英教育成為研究型人才,他們應該成為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第一職業高中校長陳穎說,“我們不鼓勵學生抱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他看來,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和諧、均衡、多元的。“事實上,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所造成的優秀職業技術人才短缺,已經在市場上體現了出來。”陳穎說。
木工學校的學生們也明確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不是成為理論家,而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他們被告知,只要對社會有用的人,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我不認為一個平庸的博士比一個敬業的木匠對社會更有貢獻和更重要。”梁劍說,沒有哪個同學不熟悉實訓車間的這一巨幅標語。
兩所學校同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共同實踐著創辦人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
實踐在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所學校的學生都被要求一切自己動手。
6月25日,梅雨季節的安徽休寧異常悶熱,梁劍和他的同學們正在木工實訓車間里揮汗如雨,打造課桌。
梁劍是安徽休寧德勝—魯班木工學校的高二學生,他們是在為休寧德勝平民小學下學期即將入學的弟弟妹妹們打課桌。
兩所學校同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共同實踐著創辦人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兩所學校有著共同的11字平民校訓: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
聶圣哲是安徽休寧人,留美歸來后創辦了美資企業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并捐資200萬設立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吸納眾多企業資助,共同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推廣。
“所謂平民,就是一個平凡的公民,平民教育,就是在心理上灌輸平民意識,從小培養勞動意識和敬業的勞動習慣,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教給同學們對社會的責任心……”基金會的宣傳冊上說道。
實踐在聶圣哲的平民教育理念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兩所學校的學生都被要求“一切自己動手”:梁劍有70%的學習時間是在實訓車間等勞動場所度過的。而平民小學的弟弟妹妹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需要自己動手洗衣服、擦窗臺。
大雨中的家訪
梁劍第一次詳細了解木工學校是在初三下學期。那次,木工學校的老師來到課堂,播放了有關學校教學、管理的錄像片。
事實上木工學校并不是一所獨立的學校,而只是休寧縣第一職業高中的木工專業,俗稱“木工學校”。
2003年,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出資,與第一職業高中合作建設木工專業,并由聶圣哲的德勝(蘇州)洋樓公司獨立管理。木工學校有自己的教學制度、自編教材、獨立辦公場所、宿舍、食堂和實訓車間。
“我的成績不是太好,上高中未必有前途,再加上對木工有興趣,就報了名。”梁劍說。
一個多月后的一天,山里下著大雨。木工學校的3位老師步行十來里山路來到他家,進行入學前的家訪。
3位老師除了和梁劍的父母交談,還向同村的鄰居、孩子了解梁劍及其家人的品行,包括是否誠實、勤勞,有無賭博等不良習慣。
家訪中,木工學校的老師再次向梁劍強調了學校嚴格的管理以及每年5%左右的末位淘汰制度,要求他慎重考慮是否入學。
此后,梁劍獲得了到學校面試、體檢的機會。
這一年,木工學校的老師共家訪了140多戶家庭。雙向選擇后,招收了其中的一半。
“家訪是我們必須的環節。雖然工作量很大。”分管木工學校的第一職業高中副校長汪麗慶說,“我們盡量招收誠實、勤勞的孩子入學。”
今年的家訪被安排在了“五一”期間,5名老師用了整整10天時間,足跡遍及休寧山區最偏遠貧困的璜天、白際等山區鄉鎮。
家訪中,真正被淘汰的學生只有一名。“這名學生和他的家長多次刻意隱瞞了長期賭博的事實。”汪麗慶說。
離木工學校約7里遠,位于縣城郊區蘭渡村的德勝平民學校,也在學生入學前進行家訪。
“由于平民學校是福利性的,不但完全免費,還提供全部食宿、衣服甚至醫療保險,我們在家訪中會側重于那些貧困的山區平民家庭。”平民學校校長張曉琳說,“但家庭的品行同樣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226條軍規”
雖然早有準備,入學后梁劍還是被木工學校的管理制度嚇了一跳。
“二十不準”、“日常行為規范”、“同學關系法則”等規定之外,一本手冊上還列舉了多達226項違規行為,并將每種違規行為按照初犯、再犯、三犯三個等級標明了懲處措施。
入學后,除了集中學習學校的管理制度,學生們還被要求互相監督,并隨時向班長和老師打報告。
“比如誰上課睡覺啊,誰隨地吐痰啊,看到了違反規定的行為都應該向班長報告。有時候甚至有二十多人報告同一個違規行為。”梁劍說。
報告的內容還包括對老師、學校的各種建議。這些建議以及對同學違反規定的報告,最終會公開處理結果或反饋意見。
而現在的梁劍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報告:完全公平的相互監督并未使他感到不舒服。相反,梁劍覺得對自身的塑造和約束有很大好處。
“如果沒有互相監督,學生會容易放縱。”梁劍說,“而現在當你想犯錯誤的時候,會有所顧忌。”
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適應這“226條軍規”,一些學生選擇了自動退出。再加上每學期又有兩名學生因為木工手藝較差和違反紀律等原因被末位淘汰出局,最終只有53名學生留在了學校。
紀律管理和品德教育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11字校訓被滲透到日常教育的細節之中。
“我實在沒有太大的本事,但我們有認真工作的態度。”“讀平民的書、說平民的話、過平民的生活。”這些體現平民教育理念的標語布滿了教室、辦公室、實訓車間等場所。
就連每一位教職工和學生的胸牌上都清晰地寫著:“我首先是個誠實勤勞的人。”
梁劍認為,這樣的教育對同學們起到了明顯的塑造作用: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技能和動手能力,看重腳踏實地的做事。
同樣的品德教育也出現在德勝平民小學。
6月25日上午課間升國旗之后,學校目前僅有的一年級、二年級兩個班的孩子集中在操場上聆聽老師講話。
“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
稚氣的童音熟練地隨口喊出學校墻上巨大的校訓標語,老師則很自然地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行為結合在了一起。
“昨天有位小朋友在別人睡覺的時候打鬧,打擾了別的小朋友休息。這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是沒有愛心的表現。”一位老師告訴孩子們。
“山里的孩子家庭教育質量有限,說謊、隨地大小便、吐痰、用袖子擦鼻涕等壞毛病很多。孩子一入學我們就從衛生、勞動、文明禮貌方面進行逐步的引導和培養。”張曉琳校長說,“這一過程反復而艱難,但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大重點。”
99名匠士
梁劍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很快獲得了去實訓車間見習的機會。
實訓車間擁有50張工作臺以及足夠的成套木工工具、木料,可供100名學生同時操作。4名經驗豐富的教官常年駐守在這里負責現場指導。
龐大的實訓車間成為木工學校吸引農家子弟入學的重要原因。和學校的辦公區域、專用食堂、宿舍等設施一樣,實訓車間也是由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出資修繕并維持運營。
“木工班學生入學繳納的500元學費是整個第一職業高中統一收取的,用于水、電、學校公用設施的支出等。”汪麗慶告訴《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而木工學校生均年培養費用高達5000多元,光實習用的木料就是一筆龐大的開支。”
見習一段時間之后,梁劍和他的同學們被允許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如拉線、刨木料。
理論學習同時進行。一位出身木匠世家、并長期執教中學的毛銀奇老師主編的《木工理論與實踐講義》成為梁劍的教科書。
第一個學期,同學們就獲得了親自動手打造木器的機會,遠遠早于校內一些其他專業學生實踐的時間。
梁劍清楚地記得,自己打的第一件木器是臉盆架。
第一學期結束后,期末考試題是獨立打一個方凳。第二個學期考試題變成了難度更大的合角方凳。即將到來的第三學期期末考試題是八仙桌。而未來的畢業考試題目則是徽派家具中工藝難度很高的明清風格太師椅。
實踐和凡事自己動手的理念被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平時操作之外,學生們被安排為平民小學等山村學校打造課桌、高低床架等用品。這些用品的出售,還能部分收回平時消耗的木材成本。
“我們都知道,我們打出來的產品如果質量不好,一定會被燒掉而不是出售。”梁劍說,“這太可惜了,所以我們都在拼命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拼命打出質量可靠的產品。”
就連假期的作業,也是實踐題。
今年寒假期間,梁劍從學校借出了整套木工工具,回家后給家里打了兩把木凳。這份寒假作業讓梁劍的家人興奮不已。
而讓梁劍至今興奮不已的,則是一個月前的一場儀式:5月25日,上一屆36名師兄的“匠士”畢業典禮。
“匠士”是木工學校獨創的學位。一份學位證書上寫道:“學生趙漢軍……在我校學習木工專業,各門理論課程合格,并已具備獨立制作八仙桌、太師椅(手工、實木、榫頭連接)的能力,經校學位委員會評審,授予該學生匠士學位。”
36名身穿“匠士服”,頭戴“匠士帽”(由學士服改制而成)的新科匠士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學位證書。再加上前兩屆的畢業生,共有99名合格的匠士走出木工學校,進入企業從事木工工作。
“參加過匠士畢業典禮后,我們都充滿了自豪感,都會鼓勵自己好好學習技術,明年的這個時候順利拿到匠士學位。”梁劍激動地說。
7里之外,平民小學的孩子們也被強調動手訓練:一年級的學生除了自己洗衣服,還要拔草、洗窗臺;到了二年級,孩子們就要下菜地,種植毛豆、蘿卜、大蒜、韭菜、辣椒等蔬菜。
“學校著重在心理上灌輸平民意識,從小就培養學生的勞動理念、勞動習慣和敬業精神。”張曉琳說。
平民教育逐步起航
平民教育并非聶圣哲或是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的首創。一個經常被木工學校和平民小學的領導者們提到的名字是陶行知。
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整個青年時代是在休寧縣的外婆家度過的。該縣的教育工作者們時常以“陶行知故里”而自豪。
陶行知先生一生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反對“死讀書,讀死書”。他提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學合一,先后創辦了曉莊師范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
“學校將按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和推行的平民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并按照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和‘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校訓對學生施教。”平民小學的一份宣傳材料上寫道。
“我們并不準備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精英。”張曉琳說,“但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孩子們至少要能成長為誠實、勤勞、有愛心的合格公民。”
平民化的教育思想同樣體現在木工學校的教學之中。
“中國的正統教育是精英教育和應試教育,而徽州山區(休寧屬于徽州山區)只有約1/4的初中畢業生能夠最終接受高等教育。”聶圣哲說。
于是,向這些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山區孩子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成為聶圣哲推行的平民教育目標。在林業發達并以徽派木刻聞名的休寧,他走出的重要一步棋就是成立木工學校。
木工學校里的學生被要求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切合實際的定位。
“貧困山區的許多孩子文化基礎有限,很難通過精英教育成為研究型人才,他們應該成為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第一職業高中校長陳穎說,“我們不鼓勵學生抱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他看來,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和諧、均衡、多元的。“事實上,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所造成的優秀職業技術人才短缺,已經在市場上體現了出來。”陳穎說。
木工學校的學生們也明確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并不是成為理論家,而是一個優秀的木匠。他們被告知,只要對社會有用的人,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我不認為一個平庸的博士比一個敬業的木匠對社會更有貢獻和更重要。”梁劍說,沒有哪個同學不熟悉實訓車間的這一巨幅標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