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家楨:喜看后輩爭創新

談家楨先生正吃著水果,見到記者走進,馬上放下了盤子。
談老一臉和藹,頭發梳理得一絲不亂。沒等秘書邵老師介紹,談老就點著頭示意知道是 約好采訪的光明日報記者來了,敏捷的反應讓人差點忘記他已96歲高齡。
在上海華東醫院,談老座椅旁的茶幾上,放著一塊白色磁性板。先生的聽力不是很好,開始時邵老師把記者的一些提問寫下來給他看。漸漸地,聽先生嗓音響亮地侃侃而談,我們也不知不覺就敞開嗓門,把那塊磁板忘在一旁。
談老告訴記者:復旦大學的生命科學研究最近出了幾項了不起的成果,比如發現解讀哺乳動物基因的夸娥轉座因子、研制豬口蹄疫基因疫苗等等,特別讓人高興。他很認真地解釋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我的座右銘,也是世界發展的必然規律。看到學生超過我這個老師,是我最開心的事。
身為我國遺傳學泰斗的談家楨,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1929年,談家楨還是東吳大學三年級學生時,已兼任普通生物學實驗課助教和桃塢中學生物學教員,以及學生青年會創辦的惠寒小學校長。自此,“談先生”的尊稱一直沿用到今天。
談老的茶幾上放著不少專業雜志。談老嘆道:我年紀大了,精力不行了,看不了多少。可是秘書邵老師說:談老的信息特別快。在生命科學領域,誰取得了一個成果,談老總會及時知曉,并且囑咐邵老師轉告有關方面給予重視和扶持。
談老還多次對邵老師說,看到這么多青年才俊頻出成果,我死也瞑目了。
不久前,談老在為復旦大學百年校慶致海內外校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吾平生無所追求,終生之計在于樹人,希求我的學生以他們的學識服務于社會,貢獻于人類。在我古稀之年,眼見我的學生,不論在國內或海外,個個脫穎而出,在各自領域里出類拔萃,不少人并以他們的創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學的最前沿,做出了為世人所公認的成就,我為之感到興奮。”
聊起學生,談老興致十足。記者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無奈不便打擾老人太久,硬是轉過話題,請談老對我國生命科學工作者提一點希望。談老說: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生命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可用四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延年益壽,天下太平”。談老又具體解釋說:豐衣足食,就是用生物學研究成果推進農業發展;安居樂業,則是解決環境問題;延年益壽,當然是進行醫藥開發;天下太平,是要制止生物武器,維護世界和平。
告別時,談老送給記者一本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介紹冊,扉頁上就印著他親筆題寫的這四句話。
談家楨簡介:
生于190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遺傳學家,也是我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之一。從事遺傳學研究和教學70多年,先后發表百余篇研究論文和學術論述文章。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蟲、果蠅、獼猴、人體、植物等的細胞遺傳、群體遺傳、輻射遺傳、毒理遺傳、分子遺傳以及遺傳工程等。堅持科學真理,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遺傳學事業;為遺傳學研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遺傳學專業,創建了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組建了第一個生命科學院。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曾任第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常務理事,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副會長,1996年當選為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會長。1995年獲“求是”科學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國際正式批準命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為“談家楨”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