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袁隆平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處在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磨難伴隨著他的成長.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鑒在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時期曾做過廣東瓊崖行政長官秘書長、文昌縣縣長等職。父親袁興列做過縣高等小學校長、督學,后就讀于南京東南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后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曾任南京政府僑務科長。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在兄弟五個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屬馬,大家又稱它為小馬駒。
童年的小馬駒有著很多的調皮故事。在家人眼里,這匹小馬駒長的不太順眼,有時還顯得笨手笨腳。要他拿碗,碗被摔壞;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長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燒一個窟窿?墒撬麗蹌幽X筋,對新奇事物總想體驗一下,結果闖了不少的禍。
袁隆平的童年所處的20世紀30年代日寇的鐵蹄正踐踏中國。他隨著父母四處遷徙,先后輾轉于北京、重慶、南京、武漢.逃難中飽嘗艱辛,看到攜家帶口的人群,目睹橫尸遍地的街巷,無數悲慘的景象沖擊著他幼小的心靈。磨難和山河破碎的殘酷現實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舊中國苦難的原因。激發了他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學業優異,志趣高遠,愛好廣泛,喜歡提問。在數學課上,老師講到:正數相乘得正數,負數相乘也得正數。袁隆平覺得蹊蹺。于是他向老師發問:老師,為什么負數乘負數還得正數?在50年后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和另一為獲獎者數學家吳文俊交談時,袁隆平說:數學是科學之母,我初中時向老師提問為什么負負得正,直到現在我還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轉學到博學中學。在那里學習,生活了四年.期間生活是相當艱苦的,吃的是雜糧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學習還是緊張而有規律的,早上6點鐘起床,10分鐘后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這無疑養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時間的作風。
博學中學一直強調的是英語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時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親教他國文,母親啟蒙了他英文。使他對英語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說的:“我現在之所以能在各種國際活動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給我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書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讀到了愛因斯坦的故事,接觸了他的理論。“當我從只當我知道愛因斯坦這個名字之日時,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尋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膽創新的膽略”愛因斯坦的創新精神對袁隆平后來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產生了極大影響。
袁隆平在學習上成績優異,在同學中間更是一個活躍分子。他喜歡各種體育活動,學會了跳踢踏舞,這種愛好一直保留到現在。但是他最喜愛的還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術還是在童年時練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隨父母從漢口逃難到湖南省桃源縣。在乘船過沅江時,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虧一位船工及時相救,才撿回性命。7歲的他決心向船工那樣學會“劃水”,也能在水里救人。從那時起就苦練游泳,還不到十歲就斗膽去橫渡長江,令同學和老師瞠目結舌。
1947年,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袁隆平由于個頭小,沒有被選中。不服氣的他,在參賽那天,坐在參賽同學的自行車后面進入了賽場,體育老師發現他熱情很高,才勉強答應讓他去試一試。結果,他出人意料的獲得了漢口賽區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學無一入選。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賽中又奪得了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袁隆平很喜歡毛主席的這句詩。無論是在湘輝農校,還是在海南的試驗田,還是在研究所里。他都會泅渡沅水、搏擊海浪、或者在泳池里一展身手。這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塑就了他百折不撓,勇于搏擊的個性。
1948年,袁隆平隨全家遷往南京,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附中學習。高中畢業,他面臨著升大學的選擇。父親勸他報考南京的名牌大學,將來出人頭地。袁隆平卻另有打算。動蕩流離的童年,形成了他強烈的愛國愛民之情。天性熱愛自然的他立志學農報國。倔強的袁隆平最終說服了家人,1949年他順利考入重慶湘輝農學院(西南農學院的前身)。
大學期間,袁隆平主修專業是遺傳育種學。這一選擇決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軌跡;這一選擇使他的人生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中國也因而出現了一位蜚聲世界的科學家。
艱難的抉擇
袁隆平的選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意味著離經叛道,但這位勇敢的年輕人義無反顧 ,闖進了雜交水稻這片禁區,試圖開辟一個新天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被分別配到到偏遠的湘西雪峰山麓德安江農校教書。他馬不停蹄的,由重慶順長江而下,過三峽到武漢,轉火車到長沙,再乘汽車翻越雪峰山,歷時半個多月行程兩千多公里,風塵仆仆的趕到唐朝詩人王昌齡詩贊的”醉別江樓桔柚香”的黔陽縣,走進了安江農校的校園。開始了他長達十九年的教學生涯。
第一個學期,袁隆平被安排教俄語.“自己學的是農學,怎么教俄語?”好在他對俄語略知一二,邊學邊教,竟也博得了學生的喜愛。第二年學校安排他到遺傳育種教研組,這他才干起了自己的本行。
袁隆平最早的研究對象是紅薯。在當時的南方農村,水稻產量很低,素有“紅薯半年糧”的說法。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希望上面結籽,下面接薯,來提高紅薯常量。果然,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紅薯”獲得了大豐收,其中最大的一篼“紅薯王”達到了13.5公斤。在那個浮夸的年代,袁隆平著實放了“一顆衛星”。
可第二年,他將那些種子種下去,地下根本就長不出紅薯。他還做了其它的一些實驗,都沒有獲得成功。
袁隆平開始感到迷茫,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
在不斷的學習中他接觸到了西方的遺傳學理論,意識到了傳統遺傳學的局限。袁隆平還經常帶領學生到農村去支援春耕和雙搶.。在當時水稻產量很低,農民一年到頭總吃不飽肚子,農民主要依靠紅薯充饑,但紅薯不經餓,吃多了還反胃。袁隆平自己對此也深有感受,“經常飯碗一丟,肚子就餓了,我現在腳是扭腫了,那時沒有扭也腫”
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因吃了觀音土,不能大便,結果活活憋死了。“死時,她的眼睛竟因痛苦的掙扎像金魚般鼓了出來;仡櫮侨曜匀粸暮,是自己經過挨餓,特別是看到廣大農民都在挨餓,親眼看到餓死人,還了解到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在帶頭節食,我才深切的感受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說的是多么實在,可是,哪朝哪代解決了這個問題”。
糧食這個問題幾千年來一直困擾這人類。袁隆平作為一個農學系畢業的學生,感到有責任用自己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
袁隆平決定,改變研究方向,搞水稻雜交。
當西方國家的專家都在按傳統的經典理論進行水稻研究的時候,一個偏遠山區農業學校的教師卻要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掃把那么長稻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和朋友們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涼”
萬事開頭難,沒有知音,沒有擁擠,沒有喧囂.擺在袁隆平面前的是一片空白,他孤軍一人前行了。
校外有一塊試驗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袁隆平從這里起步,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每天課余時間,他都來到這里,一轉就是幾個小時,然后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自己的小屋。
1960年,盛夏的一天。像往常一樣袁隆平下課后,挽起褲腿,來到稻田仔細察看起來。突然,他發現了“新大陸”: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他如獲至寶,小心翼翼的做好標記。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袁隆平大失所望。
“失望之余,突然來了靈感:如果它是純種的話,它不會分離,我推測它是一個天然雜交稻”這就堅定了袁隆平搞雜交水稻的信心。
禁區拓荒者
這是普普通通的稻田:
畫家從這里走過,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詩人從這里走過,吟出一首贊美的田園詩;
農民從這里走過,期待大自然秋后的豐收;
袁隆平從這里走過,啟迪他發明了“點金術”
在風雨中等待,在烈日中查看。從1963年開始,在農民的稻田里時常能看見袁隆平尋找雄性不育株的身影。
第一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二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三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四天,第五天…..
依然是兩手空空。
一年之后的一個夏天旱稻正在揚花吐穗,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泥水, 手持放大鏡,在“萬綠叢中,尋它(水稻雄性不育株)千百度”終于發現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請記住這個時間“1964年,6月20日”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這是他關于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他出手不凡,直擊禁區,一石擊起千重浪。當然,更多的是嘲笑之聲。
在一片鼓噪聲中,袁隆平的事業開始起步。這時暴風雨來了。
1966年五月,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在這場“深刻的革命”中袁隆平自然不能幸免于難.罪證有二,一是“出身問題”,二是“現行問題”。
文攻開始了。校園里攻擊袁隆平的大字報不下一百張!靶麚P資產階級學說”“自由散漫,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武斗又來了.“革命小將橫刀立馬”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瓶瓶罐罐徹底砸爛.多虧學生幫忙藏了幾盆。
作為首當其沖的“牛鬼蛇神”,造反派早已在“牛棚”中騰出地方為袁隆平搭鋪。
對此袁隆平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工作組長來了,結果出人意料。
“‘牛棚’你就不要去了繼續搞你的雜交水稻試驗,爭取在實驗中改造好自己,為人民立功”
袁隆平受寵若驚又百思不得其解。
“樹欲靜而風不止”。1968年5月18日,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整個試驗田被人徹底毀滅。四天后,悲痛欲絕的袁隆平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培育了4年的苗子,沉下去的都已淹死。幸好飄在上面的幾根又活了過來。
“這個實驗是三歲小孩搞的玩意兒,根本搞不出什么名堂”
“這是袁隆平為達到陷害他人的目的自己干的,既可向上面交差,又可金蟬脫殼”
那是一個人性扭曲的年代。1969年,!案镂瘯毕铝钫{袁隆平到湖南溆浦煤礦當工人。
兩個月后袁隆平又奇跡般的出山了。
他被調往湖南省農科院,擔任雜交水稻研究的業務主持。
不育稻種幾經洗劫,但又絕處逢生,袁隆平屢遭沖擊卻又轉危為安,才有雜交水稻的問世的鴻運。 冥冥之中似有神佑。 多年后才真相大白。
袁隆平的論文發表后,原國家科委九局的趙石英局長,立即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價值。立即上報科委黨組,黨組書記聶榮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就是趙石英的慧眼和那特殊時期的支持。消除了袁隆平心壁的寒冰,使他在政治漩渦中得以保全。
從1968年起,當寒風逐漸南下,席卷洞庭湖的時候袁隆平就和助手尹華奇,李必湖像候鳥一樣到南國去了。
到海南三亞,不是去避寒,而是去開展艱難的工作。
天涯海角如畫的風光,湛藍的大海,高溫多雨的熱帶氣候,四季常綠的熱帶作物.是水稻育種的理想環境。
春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地.在南開北往的火車,輪船,飛機上浸種。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
袁隆平的身體也從130多斤跌到100來斤。
10個春節是在海南度過的。孩子出生時,他不在身邊,父親病故時,也不在身邊。
從1964年開始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經過了整整6年,2190個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艱苦的試驗伴隨著質疑和嘲諷,這時的袁隆平已經步入不惑之年。
疲憊的心沮喪極了,熱情被壓抑到了冰點,研究跌入了低谷。
這是黎明前的黑夜。
在海南三亞,袁隆平給助手們講了一個“鹿回頭”石刻的美麗傳說:
在很久以前,有位勤勞勇敢的彝族青年。手拿弓箭追一只梅花鹿,追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這里。梅花鹿被迫跳上這塊石頭?裳矍懊C4蠛,已無路可走。男青年正要張弓射去,梅花鹿突然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姑娘。后來他們相親相愛,結成一對美滿的夫妻.。
袁隆平和助手們苦苦尋覓的美麗姑娘,終于來了。那是1971年11月23日一個晴朗的日子。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李必湖,馮克珊三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袁隆平當即把它命名為“野敗”。
“野敗”的發現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鋪平了道路。
喜中有憂,當年最后一場臺風帶來的大雨把海南大地變成了一片汪洋。試驗田的秧苗岌岌可危。病中的袁隆平在和大家一起把秧苗搶救出來的時候,幾乎暈了過去。
1971年,袁隆平把“野敗”材料無私的貢獻出來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攻關,奏響了南繁凱歌。
讓我們記住這一年:1973年。蒼天有眼,天道酬勤。43歲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
十年磨一劍。從1964年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陰,圓了袁隆平的水稻高產夢。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為下世紀可能出現的世界性饑餓問題提供了法寶。國際上甚至稱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將秈型雜交水稻與氫彈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并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在湖南郴州有一個名叫曹宏球的普通農民,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使他和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于是,他拿出自己多年辛勤勞動所得的近5萬元錢,請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袁隆平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征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老師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
在東南亞,雜交稻使那些種植鴉片的山民們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改邪歸正,改種雜交水稻。
在袁隆平的書房有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竿頭.
科學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在三系法研究成功以后。袁隆平又取得了兩系法的成功,目前正向超級稻的研究進攻,一期目標已基本實現,平均畝產超過了800公斤。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2、3億畝左右,約占水稻總面積的50%,而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0%。年增產的稻谷可養活6000萬人。同時,雜交水稻已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得到推廣。
“我這一輩子還有兩個愿望。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類;第二個愿望是把“超級雜交稻”搞成功”
![]() | [1] | [2]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