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李允鉌通過多年潛心研究中國
建筑設計傳統、長期實地考察東西方建筑,博覽中外建筑經典,驗證了中國古代存在具有中國民族與地理環境特色的建筑與規劃理論,其中許多設計思想與技法屬中國獨有或首創,在世界都居于領先地位;進而充分肯定了中國古典建筑設計理念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世界
建筑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華夏意匠》總結了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書中字里行間不時流露出一位學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駁斥了少數西方人傲慢、狹隘的片面學術觀點與某些中國“學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傾向,從根本上修正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的種種謬誤與偏見,打消了對中國傳統建筑的模糊認識,從而全面解決了對中國古典建筑的認識與評價問題。
李允鉌廣泛運用中西比較和歸納匯總的方法,在確認東西方建筑設計理念差異的前提下,證實了中國古代勤勞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準確的力學知識,以柱網框架式結構從技術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結構不足以構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將木材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設計思想上確認這種
建筑結構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發展木建筑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則大量運用磚石材料,走的是發展承重墻式磚石建筑為主流的道路。“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走著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經驗。”今人若采用同一種尺度來衡量東西方建筑藝術的傳統與成就的做法是錯誤的,更不會獲得正確的結論。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對比實例,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與石建筑各有短長,難分伯仲。木建筑結構輕巧,經濟實用,加工工藝簡單,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風災、火災的能力較弱。石建筑外觀宏偉,堅固,留存久遠;缺點是笨重,昂貴,施工工藝復雜,建造周期漫長。從純粹技術角度而言,中國的木建筑絲毫不遜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磚石比薩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薩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強度只有鋼材強度的1/20,就是說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當于我們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鋼鐵建筑,況且佛宮寺塔還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國的木制高塔堪稱世界木結構建筑技術的奇跡。
中西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和結構風格導致西方人在建筑上著重追求向空間擴展規模,中國人卻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
盧浮宮和北京的故宮,兩者總的建筑面積相近,但西方人的設計意圖是完成一座多層建筑物,故宮則是以廣闊、深遠的平面組織構成一個緊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積幾乎是盧浮宮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紹中西建筑理論的同時,還從藝術鑒賞角度向讀者傳授了中國與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賞方法與規律。在視覺上,人們通常可以從遠、中、近三種不同的距離來觀察、體會建筑物的形體和美。中國建筑設計對遠景的效果十分重視,經過嚴密的整體規劃,呈現優美、柔和的外輪廓線,決不是西方那種簡單幾何圖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離上,西方建筑以豐富的體量,凹凸變換的平面構圖給人留下明確、深刻的印象;而中國建筑的立面則較為平淡,這應與中國封閉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關。在更近的距離,人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中國木
建筑畫梁雕棟、櫨欒交錯的構造、細致精巧的裝飾、鮮艷奪目的色彩,這是西方生硬、單調、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無法相比的。因此,在觀察中國和西方建筑時,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和視角的差異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受。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取材廣泛,論及眾多中外古今的有關著述和論點,對于各種問題作者都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內容不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識性、學術性的資料匯編。該書是介紹中國傳統建筑理論的傳世佳作,這是一本以現代科技的觀點和建筑藝術語言對中國傳統建筑進行全面闡述和分析的理論著作。全書的重點在總結中國古典建筑的設計原理和法則,并且指出它們和現代建筑之間的關系。
對于
建筑師、設計師、美術家、以至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專業人士,本書所提供的見解,肯定會使他們感到興趣;而對于從事一般文化一書活動或愛好中國文化藝術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用書。
本書作者李允鉌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嶺南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被譽為“山水畫大師”。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實的中國傳統藝術與傳統文化基礎。五十年代李允鉌自華南工學院建筑系畢業,他先后在沈陽、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地從事建筑設計、
城市設計及
室內設計工作;同時還對建筑理論,尤其是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總結。
《華夏意匠》涉及的學術范圍非常廣泛,除了直接相關的藝術和科技之外,還包括了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等學科。它的內容意涵深邃,語言親切雋永,堪稱中國建筑文化領域中的“傳世之作”。對于建筑師、設計師、美術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專業人士以及從事一般文化藝術活動或愛好中國文化藝術的人士,他都是一本不可多得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