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研究海洋的歷史非常悠久,從海洋科學發展的歷程看,可以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從史前到18世紀末為海洋學建立以前的時期,是海洋知識逐步獲取和累積的時期;從19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是海洋學的建立和發展時期;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為海洋科學在全世界范圍內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時期。
海洋知識的累積時期(從史前到18世紀末)
海洋學知識的是在海洋生產實踐和航海探險中開始累積的。在中國,5000年前就出現了獨木舟,3000年前就出現了木帆船。公元前200~公元100 年,中國沿海航線已經暢通,并開辟了通過朝鮮半島到達日本諸島,繞過中南半島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等航線。據文獻記載,公元12世紀初中國人已把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距今4000~5000年前,居住在地中海地區的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已具有一些海洋知識。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曾利用太陽和行星的位置確定方位,開辟了從直布羅陀海峽遠航大西洋的航線,發現了加那利群島。
公元前六世紀,腓尼基人通過紅海,進行了環非洲的航行。公元前五世紀,出現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地圖。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挪威人曾越過大西洋,發現了格陵蘭和紐芬蘭,并在那里從事漁業活動。
由于航線的開辟和航海活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對海洋現象的認識,其中突出的是對潮汐現象及其成因的認識。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氣象學》中記載了潮汐現象;古希臘皮西亞斯記錄了大潮與小潮,發現了潮汐主要起因于月球;公元前二世紀,巴比倫的賽留卡斯在波斯灣對潮汐進行觀察,并與地中海 (幾乎無潮汐)進行了比較,還發現波斯灣日潮不相等現象。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波西東尼斯在加的斯觀察潮汐,發現潮差受月球相位的影響。
公元一世紀,中國的王充明確地指出潮汐同月相的相關性;公元八世紀,中國的竇叔蒙在《海濤志》中,不僅指出了潮汐和月相的相關性,而且論述了海洋潮汐變化逐日、逐月、逐年的周期性,建立了現知世界上最早根據月球位置推算出每月和每天高、低潮的圖解表;公元11世紀,中國的燕肅在《海潮論》中分析了潮汐與太陽和月球的關系,潮汐的月變化以及形成錢塘江涌潮的地理因素等。
海洋生物知識隨著航海也積累起來,如公元前300多年,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中記載了愛琴海170多種動物;公元前二~前一世紀,中國的《爾雅》除記有海洋動物外,還有海藻的記載。
?? 古代海洋探險的另一大貢獻是證實地球的形狀。公元前五世紀,巴門尼德宣稱地球是圓的。公元前250年左右,厄拉多塞尼計算出地球的圓周長為39690公里,與地球的實際周長十分接近,并畫出了地球的經緯線,提出了繞地球航海一周的想法。
公元二世紀中葉,托勒密就在地圖上繪有海洋,并指出大西洋和印度洋同地中海一樣,是閉合的大洋,并認為地球東西兩點彼此十分接近,如果向西航行,則可以抵達東端。這一觀念在1300多年后,啟發了哥倫布的向西遠航的設想。
公元九~十四世紀,歐洲經歷了將近600年的黑暗時代,航海探險活動處于低潮,對海洋的認識也處于停滯狀態;而阿拉伯國家和中國廣泛地利用季風遠航到東非、東南亞和印度等地,海洋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十五世紀起,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刺激了海洋航海探險活動的開展和高漲,此后直至時七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海洋探險時代,史稱“地理大發現”時期。其代表人物有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在后期的海洋探險中,科學考察的成分逐漸增多。
十六世紀,荷蘭的巴倫支為探尋由北方通向中國和印度的航線,曾在北冰洋地區作了三次航行;十七世紀初,英國哈得孫曾屢次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中國的航路;斯霍特于1616年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蘭塔斯曼于1642~1643年環航澳大利亞,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這些航海在擴大、豐富海洋地理知識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做了一些有關洋流、風系等的科學考察工作,但直到英國庫克的航海探險,才真正拉開海洋科學考察的序幕。
庫克從1768年開始直至1779年去世,曾四次跨越大洋進行海洋地理考察。在1772~1775年間,他首先完成了環南極航行,探索了南極冰圈的范圍。庫克是繼哥倫布之后在地理學上發現最多的人,南半球的海陸輪廓很大部分都是由他發現的;他還在海上精確地測量經緯度,取得了大量表層水溫、海流、大洋測深及珊瑚礁等科學考察資料。
這一時期,海洋學方面的成果還有1497年,意大利卡博特航行到紐芬蘭,發現拉布拉多寒流;1513年,西班牙阿拉米諾斯發現墨西哥灣流;1595年,荷蘭范·林斯霍特編成最早的航海志,敘述了大西洋的風和海流;1686年,英國哈雷系統地研究了主要風系與主要海流的關系,后又闡述了海洋蒸發現象;1770年,美國富蘭克林制作并出版了墨西哥灣流圖;1799年,德國洪堡德發現了秘魯海流等。
在海洋潮汐研究方面。1687年,英國牛頓用引力定律對潮汐性質作了精辟解釋;1740年,瑞士伯努利提出平衡潮學說;1775年,法國拉普拉斯創立潮汐動力學理論等。
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1551年,法國貝隆等人解剖了海豚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596年,中國的屠本脧撰寫出海洋水產動物志《閩中海錯疏》; 1674年,荷蘭列文虎克最先發現海洋原生動物;1685年,英國利斯特出版《貝類學大綱》;1754和1758年,瑞典林奈出版了《植物種志》和《自然系統》,為動、植物分類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在海圖方面。有中國的《鄭和航海圖》;哥倫布部下科薩繪制的美洲海圖;1521年出現了與現代海陸分布相近的世界海圖;1569年墨卡托發明正軸等角圓柱投影制圖法,奠定航海制圖基礎;1737年出現了海底等深線圖;1744年陳倫炯在《海國見聞錄》中附有一張中國沿海全圖等。
在海水鹽度和蒸發方面。1670年,英國玻意耳在研究海水中鹽度與密度關系基礎上發表《海水鹽度的觀測和實驗》,開創海洋化學的研究;1772年,法國拉瓦錫首先測定了海水成分,發現水是氫和氧的化合物。
這一時期也先后發明了一些儀器和工具,如自記最低溫度深海水溫計、測深器、采水器和最低最高溫度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