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人們對食品原材料和食品添加劑的安全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對不健康的烹調方法卻少有人提及。作為世界三大烹飪體系之一、養育了中華民族數千載、正處于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變遷期的中國烹飪,其烹調理念、材料選擇尤其是烹調方式是否科學、安全、健康? 在日前由本報主辦的“中餐烹調方法與餐飲安全”研討會上,來自行業協會、餐飲企業、營養部門以及相關媒體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在肯定中式烹調主流的同時指出,某些不健康的烹調方法正在對國人健康產生危害和不良影響。 病從口入 風靡多年的洋快餐由于其高脂肪的原材料和多油炸的烹調方式,在西方一些國家正在面臨廣泛指責,甚至被斥為垃圾食品,成為眾多媒體爆炒的材料。 那么,影響和造就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健康的中式烹調方法到底科學不科學?營養專家認為,傳統中式烹調方法的主流必須肯定。中華民族的先民,很早就提出了“藥食同源,醫食同源”的科學理論,把合理膳食和人體健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籍《黃帝內經》中的“五谷為用,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理論,明確提出了一個營養平衡、調配得當、取長補短的科學膳食原則。 從應用看,經過數千年的實踐,中國烹飪積累的烹調方法多達104種,在世界范圍絕無僅有,其中許多烹調方法非常符合現代營養科學,例如使用鐵質廚具,不少菜品烹調時加醋,一些原材料烹制前要做上漿處理,這不僅提升了成品菜肴的味道口感,還大大減少了原材料營養流失。在西式烹飪中,往往是原材料大塊、整塊烹制,成熟后由食客自行切割成小塊;而在中式烹飪中,則由廚師切割成小塊后再行烹調,這樣就大為縮短了制作時間,有利于營養保存和能源節約。即使是處理整魚、整雞等必須整料烹飪的大塊原料時,中式烹飪也往往是蒸、炸、燉煮等多種烹調方法共用,較好地解決了長時間應用單一的烹調方法造成營養流失的弊病。 但是,用現代科學衡量,誕生于農耕時代的中國烹飪,在烹調方法上也存在著一些不科學、不合理、落后于時代的地方需要改進。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使中華民族的膳食結構處于一個明顯的變革時期,傳統的中式烹調方法如不與時俱進,也難免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專家指出,受科學知識和種種客觀條件的約束,傳統的中式烹調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影響食品安全、破壞食品營養的手法,像肴肉加硝,熬粥加堿,蔬菜先切后洗,喜食營養流失嚴重的撈飯、撈面等等。高溫、多油、多糖、多鹽,是傳統中式烹調中值得注意的四大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