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都漲價了,伙食肯定差點,可我們的活兒該怎么干還得怎么干。”近日,筆者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鄉(xiāng)說起他和他的農(nóng)民工兄弟現(xiàn)在的狀況時,并沒有太多的抱怨。而在走訪了一些農(nóng)民工后,筆者也深切地感受到,面對消費漲價帶來的直接沖擊,這些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工沒有抱怨,只是堅韌地承受;他們懷揣著對城市的些許期冀,依然安心地為城市的建設貢獻著力量。 “怎么著都得把活兒給干好了” “現(xiàn)在不就冬瓜、茄子便宜嘛,我已經(jīng)吃了三天的茄子鹵面條了。肉價漲了,飯菜里能見點腥就很不錯了。”在邯鄲市某工地遇到農(nóng)民工小李時,他剛吃完午飯。眼前的他一米八八的個頭,皮膚黝黑,身材瘦削。今年22歲的他是一名裝線工,已干了四五年,因為活兒干得不賴,已走過大大小小十來個工地。 平時他每天的伙食費在四元多,消費漲價后每天比以前多花了一元錢。“別說在外面了,就是在自家吃飯也得多花點錢啊。”憨憨的小李對此表示理解。 不過一直以來,他對工地上的伙食并不太滿意,感覺吃不慣,也吃不好。這段時間消費漲價,伙食標準更是“縮水”,但是他從未想到過“抗爭”。因為工地食堂每月把所花費的伙食費分攤在每個人的頭上,月底從工資里扣除。吃多吃少,吃好吃壞,都得自掏腰包———在這些顧家的農(nóng)民工的潛意識里,都不希望吃得太好了,能將就點就將就點,每月少扣點伙食費,過年給家里多帶點錢回去,這才是讓他們最高興的事情。 “天氣這么熱,飯菜油水少,又沒有肉吃,干活能有勁嗎?”筆者禁不住問小李。 “盡量多吃點饅頭吧!你不知道,這段時間工地上明顯饅頭量見漲。吃的能湊合就湊合吧,可怎么著我們都得把活兒給干好了啊。”小李一邊說著,手里又閑不住地干起活來。他告訴筆者,這回工地離老家近,實在“熬”不住了,就回一趟老家改善一下伙食。 當問及小李現(xiàn)在有什么愿望時,每月只掙八百元錢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吃的漲價了,就盼著工資也跟著漲漲。”剛結(jié)婚不久的他已開始感覺到這點工資養(yǎng)家糊口的艱難。 “人與人的感情比掙錢更重要” 認識農(nóng)民工鄭芳,是因為她曾在筆者住的小區(qū)擺過肉夾饃攤點。前兩天,當筆者找到她的肉夾饃攤點時,很意外地發(fā)現(xiàn)她賣的肉夾饃還是一元錢,多夾一個雞蛋的是一元五角———而這時省會很多肉夾饃攤點都已相應地上調(diào)了五角錢。 老家在陜西農(nóng)村的她和愛人于1999年帶著地道的肉夾饃手藝,懷揣著夢想,來到石家莊。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呆就是8年。 “肉比去年漲了快一倍,雞蛋、面粉也都漲了價。”鄭芳向筆者坦言,雖然有些肉夾饃的價格沒變,但肉比以前肯定是少放了。說沒賺錢也不可能,但跟以前相比,一個月少掙了四五十元錢。 “干嘛不漲價呢?”筆者問。 “我跟這個小區(qū)的人太熟了。”一邊說著,鄭芳還不時地和路過的老人打招呼。除了“非典”時期,他們從沒離開過這個小區(qū),小區(qū)里誰是誰家的孩子,顧客需要什么樣的口味,她都了如指掌。 因為相熟,在這個小區(qū)里設攤點的費用比別的地方低; 因為相熟,總有一些熱情的居民給她出主意:“把餅做小做薄點,也能省點面錢。”還有的很“善解人意”地給她找理由:“早上肉吃多了也不好,少放點吧。” 樸實的鄭芳知道,做人得講點真情,不能光鉆到錢眼里。 她說,少掙點,自己就多節(jié)約點吧。正好這幾個月因為老家蓋房子,愛人回家多,一個人的生活就盡量湊合點。少吃點油,少吃點肉,對于習慣節(jié)儉度日的她并不是件難事。 這幾天,愛人從老家回來了,本想找地兒再支個攤兒,想想各種可能要預支的費用,他們商量著等降價了再開張;18歲的兒子也跟著來到石家莊打工,一家人的生活雖不寬裕,但總比呆在老家強很多。更重要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諒,也讓一家人對這個城市充滿了感情…… 得知我省城市低保戶因消費漲價提高補助標準的同時,一個疑問也涌上記者心頭:誰給在城市里干著臟活兒、累活兒的農(nóng)民工的飯碗里也加點“肉”———給他們一些實實在在的補貼政策? 近幾年,和消費漲價的趨勢相比,農(nóng)民工的工資增長卻相對緩慢。微薄的工資讓這些農(nóng)民工們已習慣了從牙縫里省錢,消費漲價了,他們更是舍不得吃。雖然我們總是說農(nóng)民工也是城市的主人,但有時在具體的關(guān)懷上還缺乏細節(jié)落實,就如面臨消費漲價,農(nóng)民工的工資待遇問題卻無人問及。 作為用工方,像建筑公司等企業(yè)能否在伙食上多下點功夫,多用點心思,讓農(nóng)民工在少花錢的前提下吃飽飯、吃好飯,適當?shù)臅r候給予一定的伙食補貼。畢竟只有讓農(nóng)民工吃好喝好了,身體強壯了,才可能提高勞動效率。 關(guān)懷,不只在口頭上。我們希望農(nóng)民工為之奉獻汗水的城市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能做些實實在在的事,好讓他們感覺到始終有人牽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