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海南省外來人口 約占海南人口總數7% 海口市教育界一位人士透露,2001年海南省的外來人口數,已經由建省前4000人增加到55萬人,約占海南人口總數7%。最近幾年,外來人口涌入具有強大后勁,已呈逐年增加趨勢。外來工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的省市,以男性居多,年齡主要集中在20-36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大多數。海口市是外來工人口最集中的地區,約有外來人口18萬人,占全省外來人口總數的32.7%。其中龍華區作為海口市的中心城區是黨政機關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外來人口的集中地,該區總人口只有23萬人,卻有著接近10萬的流動人口,其中50%是外來工。 海南外來工主要從事勞動強度大,待遇低的行業,如建筑、種養、服務、裝修、廢品收購等,他們的居住主要分布在出租屋、棚戶區和住宅小區,有的甚至無固定住所,子女普遍存在入讀公辦學校難的問題。 海口市教育局一位人士表示,上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廳,下到海口市政府海口市教育局,特別重視外來工子女入學難問題。今年,教育局還特別做了“各學校不得組織任何形式的考試篩選;按照居住地所屬范圍入學,作到一個不漏;不得招收擇校生,學校招生不得與贊助費掛鉤”等硬性的規定,專門針對外來工子女入讀難問題。 勞動用工合同 成為農民工子女入學門檻 8月5日,海口市各中小學新生劃片上學報名登記工作開始。在海口龍昆南路某工地打工的鄭某為兒子報名時卻遇到了“麻煩”,因為學校要求鄭某出具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勞動用工合同,但鄭某卻無法提供。 據鄭某介紹,他來自四川農村,與妻子在海口建筑工地做工已經3年多了。由于年邁的母親身體不好,兒子在老家無人照顧,今年,他將兒子接到海口讀書。前不久,他帶兒子到附近的學校報名,學校要求其提供勞動用工合同,以證明其在“所在地務工半年以上”。 按照《海口市2006年秋季小學初中招生辦法》,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符合“本人及其父母屬農村戶籍的;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隨父、母或其他法定第一監護人進城且戶籍所在地沒有監護條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在市、區政府所在地務工半年以上,且按《海南省流動人口管理規定》辦理暫住證或按《海南省流動人口暫住IC卡管理辦法》辦理暫住IC卡,不屬于辦證(卡)范圍的,須有申報暫住登記”條件,才能接受義務教育免收借讀費。 盡管鄭某與妻子在海口從事建筑工作已遠遠超過了半年時間,但建筑工地從來沒有與他們簽過勞動用工合同,更談不上辦理保險了。鄭某找過包工頭,想讓開個證明,沒想到包工頭一句話就堵了回去,他說:“簽什么合同啊?建筑工是流動的,你不想干就拉倒!” 公辦學校學位有限 想進去就讀并不是易事 近日,在海口做生意的祝女士在為兒子上學的事情忙碌著。 祝女士來自汕頭,在海口做小生意多年。今年,她兒子小學升初中。按照新生劃片上學,祝女士的兒子應該在瓊山某中學上學。但在報名登記時,提供不了暫住證和房屋租賃證明。祝女士說,她來海口幾年,沒有辦理過暫住證,房東也沒有與她簽訂過房屋租賃合同,只是口頭上約定,房租3個月一交。由于提供不出這些證明材料,學校拒絕讓兒子報名登記。 對于祝女士兒子的這種情況,海口一些民辦學校表示歡迎。但祝女士認為公辦學校是她與兒子的最佳選擇。為此,她四處托人找關系,希望兒子能到公辦學校上學,但是,折騰了好幾天,一點結果也沒有。 與祝女士有類似遭遇的還有家住海府路的譚先生,譚先生也來自內地。譚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女兒去年小學升初中。當時他為女兒報名時,向學校提供了暫住證和房屋租賃合同。由于學校老師在詢問譚先生相關問題時,不擅言語的他“顯得有些‘結舌’”,學校老師開始懷疑譚先生提供的暫住證和房屋租賃合同有假。后來,該校老師到譚先生住處進行調查。 “哪敢造假啊,我提供的證明材料全都是真的!”譚先生說,“那個來調查的老師在我家附近只是問了問,剛好又問到與我有點矛盾的人。”譚先生便與學校理論,但是學校還是拒絕了他。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譚先生把女兒送到一所民辦學校就讀,“我女兒現在的成績很好,在班上都是前三名”。 據了解,海口公辦學校已經對農民工子女開放,符合條件的不再收取借讀費。但是,由于公辦學校學位有限,農民工子女進公辦學校就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房沒有房產權 成為子女入學的障礙 湖南湘潭的劉女士來海口4年了,目前與丈夫跑出租車生意。兩年前,劉女士在府城購買了一套二手房。由于購買的是一個親戚的房子,劉女士并沒有進行房屋產權過戶手續。 今年,劉女士的兒子要升初中。8月6日,劉女士帶著兒子到府城某中學進行報名登記,因為她提供不了房產證明,也提供不了暫住證明,結果被學校果斷地拒絕了。劉女士想不通,自己有房子,兒子怎么就上不了學呢?如果自己進行房屋產權過戶,也要等一段時間,那么兒子上學的事情不是被耽擱了嗎? 劉女士說,在她跑出租車的朋友里,有許多人購買的房子根本就沒有房產證,其子女就學就更困難了。 據了解,一些進城務工人員在海口買了房,也有房產證,但是由于銀行抵押貸款等諸多原因,一時拿不出房產證,這類人群在子女上學時存在許多障礙。由于這些進城務工人員對相關政策又不是太了解,學校老師在家長為子女報名時,又不做過多解釋,幫助家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在家長與學校之間存在諸多誤解和矛盾。 15名農民工子女圓了入學夢 “感謝老師們,孩子入學的事情解決了,我心里的石頭落地了!”8月15日上午10時,海口市瓊山區府城鎮大園路的一家木地板銷售店里,從汕頭來海口做生意的王立三,拉著海口市瓊山第二小學馮烈軍副校長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證件不齊全兒子報名難 2001年3月,年剛30的汕頭人王立三在朋友的點撥下,帶著多年積攢的家產,攜妻帶子從汕頭老家來海口發展。從事建筑的王立三看中了人流集中的府城鎮大園路,后在此處租賃門面,開起木地板商店。6年時間很快一晃而過,到今年9月份,王立三的兒子到了入學年齡。8月5日一大早,王立三前往瓊山二小給兒子報名。暫住證,房屋租賃合同,這些可以證明王立三外來工“身份”的有效證據,王立三一個也拿不出來。 學校調查摸底后特殊處理 “實在報不上名,就把兒子送回去,讓我爸媽照顧在老家讀書。”王立三的妻子建議。想到兒子的未來,8月5日到8月14日,王立三放下了手頭所有的生意,全身心撲在兒子入學報名的事上,但一切努力還是沒有結果。 8月15日上午一大早,王立三府城大園路的店鋪,迎來了4名特殊的顧客。之所以特殊,原因在于這群人并非奔生意而來,他們是瓊山二小的老師,專門前來王家“調查摸底”王家的情況。 瓊山二小副校長馮烈軍拿出了《海口市2007年秋季中小學招生計劃和方案》,然后耐心細致地給王立三講解了適齡兒童入學報名辦法,家長需要提供的材料。了解到王家的特殊情況之下,馮烈軍說:“王忠的情況很特殊,特殊的事情應該特殊辦理,歡迎王忠到瓊山二小讀書。” 15名農民工子女順利報名 瓊山二小副校長馮烈軍告訴記者,瓊山府城鎮屬于海口的老城區地帶,社會結構較為復雜。因歷史原因,許多房產未辦理正規的房產證,此舉造成了租賃房屋的外來工,在辦理房屋租賃合同上的不便,符合入讀條件的外來工適齡子女,無法順利登記報名及入讀。為了解決此類問題,瓊山二小于8月1日召開專門會議,派出了學校一名中層領導帶隊,深入社區調查摸底的工作小組,因歷史等各種原因沒有辦理暫住證或者房屋租賃合同,但確實符合入讀條件的外來工適齡子女,經調查小組摸底情況屬實的,學校要無條件地接收。就這樣,類似王忠的其他14名農民工子女,也在瓊山二小順利地登記報名。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