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此次新一輪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將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城市流動人口納入醫保范圍。不過,專家認為,該項政策到底具體怎樣實施及效果如何,卻是對相關部門執行能力的一大考驗。 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工到底該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還是該參加正在農村推行的新型合作醫療保險。鑒于身份上的尷尬,農民工往往陷入兩難選擇的境地。 第二個問題是,農民工就業狀態不穩定導致參保困難。在城鎮就業的大多數農民工沒有穩定工作,高流動性導致單位和本人都缺乏參保積極性,也給勞動保障部門繳費基數核定及監察執法等工作帶來困難。 第三個問題是,醫療保險門檻高、負擔重,導致農民工參保意愿不高。現行醫療保險繳費標準的起點多以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例為標準,而職工平均工資的統計口徑不合理,尚不能完全代表全體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第四個問題,也是最為關鍵的,就是公共財政如何支持農民工參保。許多農民工之所以在很長的時間內享受不到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核心問題就是流入地政府不愿意管這些“外來人口”,而流出地政府又認為“你不在我這里納稅,我理所當然不給你上保險”。 正是由于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之間存在這些實際差異,必然對此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提出很大的挑戰。因此,在具體的實施方案中,必須針對農民工的工作特點和性質,提出符合農民工流動頻繁、實際收入水平較低等特征的基本醫療保險措施,以滿足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對醫保的需求。這不僅是對醫保管理部門的一大挑戰,也是對各級政府“執政為民”能力的一大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