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相信很多青島港人都會記住2007年這個非常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對于包括青島港大港公司裝卸四隊的潘其君在內的65位青島港農民工來講,意義非凡。因為他們作為農民工代表,首次參加了青島港職工代表大會。
自此,農民工在青島港不僅實現了由短期務工行為向扎根海港轉變、由掙錢吃飯向愛崗敬業轉變、由普通打工者向產業工人轉變的“三個根本性轉變”,而且更進一步行使主人權利。
這是青島港惠及農民工“18條”政策之一的落實之舉。
說起青島港農民工,他們的“掌門人”———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經常說:“青島港是個大家庭,我就是這個家庭的長子,離退休老同志就是大家庭的老人,廣大職工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孝敬老人、照顧好兄弟姊妹是我的責任!
“軍功章”啊,豈止有你的一半
青島港發展速度讓世人感到驕傲,用了五年時間再造了億噸港,去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24億噸,集裝箱達到778萬標箱。一舉發展成為世界級大港、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僅次于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鐵礦石進口量居世界港口第一,原油進口量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
可喜的數字,凝聚著青島港農民工的心血與智慧。
今年4月28日,從山東沂南農村到青島港打工16年的皮進軍從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閻啟俊手中接過了一本大紅的青島市居民戶口簿。青島以“這樣的軍功章待遇”接納了這位來自沂蒙山區的“孩子”。皮進軍的名字和命運,與一座城市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和皮進軍一道成為青島市民的,還有他的妻子和孩子。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皮進軍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農民工成長方法———“進軍四步提素法”,引導和培養隊伍里的農民工扎根海港、健康成長。在他的帶領下,胡凡軍等一批年輕的農民工又相繼創出了“凡軍碼垛”“同義捆鉤”等一批新的農民工品牌。
隨著港口生產發展和以人為本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民工用工規模和整體素質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開始的一個地區幾十名發展到現在的8個地區7300多名,從單一的裝卸工種發展到裝卸工、裝卸司機、修理工、理貨員、消防戰斗員、船舶水手、船舶機工、值班電工等20多個工種。目前,已有1人擔任了基層公司副經理,20人擔任了副隊長職務,540人擔任了班長、副班長職務,有208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涌現出了全國杰出進城務工青年、山東省優秀務工青年、青島市“十佳”務工青年、青島港“十佳農民工”等一大批先進人物和以“進軍灌裝”、“召利全能”、“萬年速裝”、“風武平車”、“廣田清車”等為代表的集團員工品牌。
共享發展成果:我的港口我的家
今年4月,來自山東省沂南農村的農民工徐萬年被破格提拔為青島港西港公司副經理,他激動地對記者說:“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青島港給予外來務工人員在政治上尊重,工作上器重,待遇上優惠,生活上關心,俺和城市職工一樣,同樣成為港口改革發展中的最大受益者!
“徐萬年”現象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青島港提供了他們成長的外在環境,給了他們施展自己的用武之地。
今年“五一”節期間,青島港部分農民工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節日禮物,由農民承包工轉為合同制工人。至此,青島港共有112名農民承包工轉為了合同制工人。
據介紹,轉為合同制工人的農民承包工將與所在地區勞務輸出組織簽訂不少于5年的勞動合同,表現好的還可續簽。自此,他們就與當地勞務輸出公司建立了勞動關系,由青島港集團出資、勞務輸出基地在當地為大家繳納五項社會保險。另外,他們和港口在崗職工一樣,享受到年終工資、綜合物價補貼、用餐補貼、交通補貼,以及帶薪休養、健康查體等待遇,并可參加技術工人資格考核,享受技術工人崗位激勵獎等等一系列津貼,如果取得技師資格,戶口還可以轉到青島市。
對于那些從大山深處走來的農民工來說,能有份安定的工作,像城里人一樣每月領到足額的工資,從而改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能享受這樣的待遇無疑是做夢也想不到的。
技高制勝:從“打工者”轉型為“技術工人”
讓農民工成為技工,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青島港成為農民從打工者轉型為技術工人的“大熔爐”。西港公司裝卸二隊高級技術工人趙樹雙原本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工,在青島港培育員工“崗位學習、崗位成才”的大好機遇下,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出色的技術工人。青島港連續18年開展技術工人資格考核和技術大比武,培育員工崗位學習,崗位成才,一大批人才脫穎而出。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創新,離不開人才。”常德傳告訴記者。青島港實施“個十百千工程”,強化員工的理論和技能培訓,建立一個人才培訓中心,創建10個科技創新基地,建立100個職工圖書室和學習之家,設立1000個職工學習園地。有三千多名員工獲得第二技能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青島港有3600多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還有上千名自己培養出來的像楊軍、雒興濱這樣的“土專家”。在全港的技術工人隊伍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比例,已達到76%%。在近10年間,創造出了優秀科技成果3000余項,其中有400余項被評為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20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已有1843人從裝卸工人崗位走上了機械司機等技術崗位,378人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7人取得技師職業資格證書,1人取得省市技能大賽“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