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報告從學習、生活、工作狀況、權益保障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新生代農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的農民工)的現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開展的這項課題研究,是從2006年4月開始的。他們選取北京(建筑業)、唐山(采掘業)、山東(制造業)和成都(服務業)各一個行業作為抽樣調查樣本范圍,調查對象共計4673人。 新生代農民工有極強的進取精神 報告顯示,青年農民工目前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識主要是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文化知識(47.8%)。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成才研究所所長劉俊彥說:“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文化知識、專業知識有極強的探求欲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文化水平越高,對于接受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表現出積極性和熱情越高,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意愿更為強烈。” 從報告來看,勞動法規、社會保險、子女教育政策依次是他們最關注的法律和政策知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教育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而他們的子女教育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四成新生代農民工沒簽勞動合同 報告顯示,62.1%的青年農民工和所在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但仍有近四成沒有同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劉俊彥說:“無合同就業導致青年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在受到損害的時候沒有法律依據。很多農民工遭受工傷的時候用人單位不僅逃避責任,同時單方面終止勞動關系,這是很惡劣的行為。由于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淡薄、缺少了法律的支持和保護,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很大損害。” 調查表明,國有單位同個人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最好,占73.8%,民營企業的簽訂率最低,僅達55%。 對勞動法知之甚少 報告顯示,總體來看,在新生代農民工出現工傷時,只有六成單位支付資金治療。特別是服務業工傷保障情況最差,僅有47.3%的人得到單位的費用支付,52.7%的人表示不知道或無工傷保障。制造業、建筑業和采掘業的工傷保障相對較好。 男性發生工傷時更容易得到單位出錢為其治療。“這是因為男性從事的工作更具危險性,更容易發生工傷事故,同時女性爭取自己權益的意愿、能力和效果均不及男性農民工。 調查表明,國有企業的工傷保障狀況最好,好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但是國有企業的力度也不夠,僅為64.8%。 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意識整體比較淡薄。僅有16.7%的青年農民工真正了解勞動法,大多數青年農民工只是對勞動法了解一點,而15.3%的人則一無所知。 工作環境、居住條件不容樂觀 農民工的工作環境總體水平一般偏差,四個行業的工作環境都不容樂觀。尤其是建筑業和采掘業的工作環境最為惡劣,而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工作環境相對較好。 調查顯示,多數青年農民工認為勞動強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屬“一般”(65.7%);認為勞動強度“大”或“很大”的有28.9%;認為勞動強度“小”或“很小”的僅有5.4%。 農民工的居住條件也不容樂觀。建筑業、制造業和采掘業的青年農民工多數住在集體宿舍,從事服務業的大多是租房住宿。居住條件很一般,甚至是艱苦的。 從調查結果看,工資拖欠問題依然存在,這種情況在建筑業最常見,表示能及時領取工資的只占調查對象的45%。 七成農民工通過非正規渠道就業 報告顯示,非正規渠道主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官方正規渠道比重緩慢上升。青年農民工進入所在工作單位的方式中最多的情況是“自己找的工作”和“通過親戚朋友、同鄉介紹”兩種形式,二者合計占70%,然后才是通過中介部門或政府勞動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