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打官司這么方便!”昨日中午,在北碚區一建筑工地上,農民工小李剛參加完午間法庭,就領到了法官現場制作的民事調解書。 這是我市基層法院新近推出的一項便民措施。午間法庭、執行救助基金、“親民卡”等一系列便民訴訟措施,為我市農民工建立起一個個綠色維權通道。 午間法庭“搬”到工地上[故事]小李的官司其實并不復雜,是一起簡單的借款糾紛。 今年初,和小李同在一個工地上班的小黃,因父親得了重病急需用錢,向小李借款5000元,并出具借條,稱5個月內還清所有欠款。5個月后,小黃并未如期還錢。在多次催要未果的情況下,小李將小黃起訴至法院。 考慮到兩人上班考勤制度嚴格,又在一個工地打工,昨日,北碚區法院法官將法庭“搬”到了工地上,并將開庭時間約在了中午休息時間。在法官的調解下,兩人達成和解協議,小黃承諾在1個月內還清所有欠款。[畫外音]近年來,我市基層法院先后建立了農民工維權的“綠色通道”,大力推行電話預約立案和巡回審案等舉措。法院充分尊重農民工的選擇,由其自主決定開庭的時間和地點,有效節約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和時間。 救助基金讓老張裝上假眼[故事]“這可是救命錢呀!”日前,在南岸區法院,農民工老張從該院工作人員手中接過1萬元執行救助基金后,淚如泉涌。 去年,老張在南岸區一家私人家具廠上班時,被碎砂輪片擊中右眼,被緊急送到醫院后,醫生對他實行了右眼摘除手術。經有關部門認定為工傷,傷殘等級為五級。在找到家具廠老板索賠屢遭拒絕后,老張走上法院維權,法院判決老板賠償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等共計20余萬元。 得到此消息后,家具廠老板及其妻子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逃到外地,這讓老張想安裝假眼的希望落空。了解情況后,南岸區人民法院從該院的“執行救助基金”中拿出一筆錢,為老張墊付了醫療費。 [畫外音]為解決執行難問題,我市不少法院已陸續建立了執行專項救助基金。據了解,該筆基金主要是對債權不能實現且生活困難的交通事故受害人、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等執行申請人予以救助。 “親民卡”教會打官司 [故事]“實在是太感謝了,讓我這個對打官司一竅不通的農民搞懂啷個打官司了。”7月1日,巫山大昌鎮上馬村村民老李從立案庭法官手中接到 “親民卡”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為方便老百姓打官司和加強對法官辦案的監督,近日,巫山縣人民法院特地制作了“便民電話卡”和“廉政監督卡”。針對不少農村當事人不懂得如何打官司,容易走入訴訟誤區的情況,法院還專門組織調研,總結出農村當事人參與訴訟的十大誤區,印在“親民卡”上,隨案發放給當事人。 [畫外音]為避免當事人在維權路上走彎路,近年來,我市許多法院都推出了訴訟指南、訴訟導航、“親民卡”等措施。針對農村當事人法制意識淡薄的情況,法院工作人員還深入田間地頭,將法律知識送到農民家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