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個溫柔的概念與一道美麗的風景 ———昆明五華區30多萬農民工的“一年蛻變” 今年37歲的李中銀是來自四川的農民。1991年他從家鄉來昆明市五華區打工時身上只有20元錢。16年后,他自己擁有一個12人的建筑裝飾工程隊,在五華區娶妻生子,月收入近3000元。 由一名農村小伙到有一定經濟、社會地位的城里人,李中銀的經歷在五華區很有代表性。 2005年10月26日,昆明市五華區農民工教育管理服務體系正式啟動。從這天起,30多萬外來市民正式進入五華區委、區政府的視野,也同時成為關心幫助的對象。 這個在深秋啟動的儀式,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概念將逐步化為一個個柔和溫馨的政策、規章、制度,再由一個個政策、規章和制度變成一道道觸之可感,視之可見的美麗風景。“我是人,我需要愛” “我是人,我需要愛”是詩人北島的一句詩。可以說,在五華區居住生活工作的30萬名農民工中,普遍都有這種渴望。在他們心目中,愛,就是被尊重被認同被理解被接納。他們需要社會給予他們一個定位。 2004年8月,昆明市的區劃方案被國務院批準,五華區的面積一夜之間從15.96平方公里激增至397.86平方公里。伴隨著面積的增加,從1956年起就沒有一個農民戶籍的五華區從此將有農民兄弟,還將有天高地闊的鄉村原野,“春耕生產”、“農田水利”、“村委會”等陌生詞匯和概念也將正式成為五華區各級領導的標準用語。 一個民情懇談會,使得五華區黨政領導把關愛的眼光從自己的農民兄弟輻射到了也基本上都是農民兄弟的外鄉人———這就是為數達30多萬的農民工。 2005年2月28日上午,昆明市委書記楊崇勇來到五華區召開民情懇談會。與會的各界代表圍繞農民工、“城中村”、“三農問題”、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個懇談會,在不經意間,竟溝通交流出了一個嶄新的理念。 代表們逐漸把話題集中到遍布整個五華城區的農民工身上,大多數代表表達了關注和關心。楊崇勇最后對時任五華區委書記的高勁松提出了要求———要從更高的層次、更開闊的視野來正確認識農民工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服務,認真研究和解決他們生活和生存發展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他們在較短時間內全方位地融入到城市中來。“咨諏善道,察納雅言” “我們首先要改變對農民工的心理歧視,在情感上、思想上、行為上把這些人視為自己人而不是潛在的‘麻煩制造者’;視為五華區的建設者,而不是‘包袱’;視為寶貴的人力資源而不是經濟‘負擔’。”高勁松告訴記者。 時任區委副書記的馬文森曾說:“我們是人民政府,但不能只是有常住戶籍的老百姓的政府,還應當是流動人口的政府,為農民工提供服務也是我們的職責。” “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是五華區社會事務管理工作一貫的傳統,遇到復雜艱深的行政工作,他們通常都向有關社會科學專家咨詢解決辦法。這一次,五華區仍采取了向社會科學專家“借腦”的辦法,來吃這只“螃蟹”。 2005年3月,昆明市社科院社會學專家張學增、毛明等7位學者接受了五華區有關方面的委托,為五華區解決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做課題研究。 就在社科院專家和五華區有關領導緊鑼密鼓做課題時,發生了一件農民工和城管因管理沖突而引發的事件,血的事實使五華區委、區政府領導進一步意識到,推進這項工作刻不容緩。 2005年4月1日上午,在五華區華山辦事處倉源巷,來自外地的尚顏平、尚六十等人因為占道經營被城管人員罰款并多次干預,尚顏平等人持刀追殺城管人員,將城管隊員殺死一人,重、輕傷各一人。 最早是由政法委出面搭建課題,“但是,在做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逐步發現,由民政、工會這些代表幫扶救濟的部門出面比較合適。”時任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的劉建卿說。隨后,民政、工會等部門位置前移,逐漸擔綱課題研究。 這個小小的機構調整,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息,五華區將告別簡單的管理模式,而代之以柔性科學的方法。 半年后,一份題為《五華區外來務工人員教育服務管理體系》的科研報告擺在了區委、區政府領導面前。 細心人發現,僅從課題題目的技術性安排上就能看出五華區對待農民工的感情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過去最看重的“管理”被放在末位了,而人性化的、溫馨的“教育”和“服務”被有意識地置于課題的前面,“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序先后問題”,參與課題研究的張學增說,“它折射了五華區領導對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五華的全新理念。”一道美不勝收的風景 這道風景首先是從一個“辦公室”開始展示的。 2006年1月,核定了5個編制的“五華區外來務工人員教育服務管理辦公室”成立,2006年一年的5萬元工作經費也隨之劃來,構建體系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圍繞建立健全農民工勞動就業,“大教育”,司法咨詢援助,治安保障,黨群工作,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輸出、輸入地聯動等八大工作平臺建設,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勞動就業平臺重點推進“陽光就業”———通過完善社區就業服務體系,共同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促進農民工充分就業。“大教育”平臺———在2006年秋季公辦小學招生中,辦理IC卡居住證的農民工子女有2192名,其中“三證”齊全的566人,減免借讀費金額為226400元。 社會保障平臺———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共受理勞動維權案件152件,依法為1623名農民工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資406.78萬元;受理并及時處理農民工勞動爭議仲裁案件49件。 醫療衛生平臺———建立了11家流動人口衛生服務站。區婦幼保健所為2821名流動婦女進行疾病普查;對4640名流動人口孕產婦進行保健服務;對5363名流動兒童實施保健管理。 黨群工作平臺———區總工會配合區政協,與區民政局一道,從30多萬農民工中層層推選了15名具有代表性的人員,列席了區政協六屆四次全會;辦事處、鄉、社區、企業工會組織網絡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 隨后,農民工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此時的五華區正穩步從觀念上、制度上切實推進關愛農民工的工作。并且,不是簡單地從物質上、經濟上“授人以魚”,而是從培育這些新市民工人階級意識的高度,盡力幫助他們早日融入城市。 由概念而風景,五華區黨政領導一個理念一以貫之。(陳昌云)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