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長城建筑集團公司一工地,一位農民工在展示安全生產求助卡。 近日,哈爾濱市總工會向農民工發放此卡,提示農民工在安全生產中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或發現企業存在嚴重違法違規現象時,向市總工會撥打求助舉報電話。 采取多項措施,切實保障農民工各方面的合法權益,遼寧省丹東市從上到下一直在做著自己的努力。 引進來,留得住 近年來,丹東市主動降低城市門檻,引導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有序轉化。凡是居住在丹東市振興、元寶、振安3個區以及東港、鳳城、寬甸3縣(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鎮(區)內的農業人口,均可根據本人意愿就地轉為非農業人口;凡具有國家認定的大專以上文憑的市(鎮)區外人口,均可自愿申請遷入市區落戶;戶口在外地的來丹東務工經商人員(包括農民工)在市區內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允許本人及配偶、子女遷入落戶等。 據統計,目前在丹東的進城務工人員達7萬多人。 把眾多的農民工引進城,如何保證他們進城之后站得住腳,不僅關系到當地的經濟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 針對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缺乏勞動技能的狀況,丹東在敞開大門的同時,還為他們送來一把就業“鑰匙”。 2004年6月,丹東市全面啟動陽光工程,對本地區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全市已舉辦各類陽光培訓班200多期,完成培訓1萬多人,轉移就業4000多人。 2006年8月,針對農民工沒有固定的技能培訓學校和文化娛樂場所等問題,丹東市以眾博建筑技能培訓學校為依托,成立了“農民工技能培訓基地”和“農民工之家”。農民工不僅可以在這里接受免費技能培訓,還可以在這里免費開展文體活動。 城里有了自己的“家” 2005年9月,范得山等6名外地農民工和幾十名丹東本地的農民工一道在一建筑工地上打工。工程停工后,沒有拿到一分錢的農民工多次去建筑公司催要,卻被以種種理由一拖再拖。萬般無奈,他們來到丹東市總工會求助。最后,總工會會同勞動監察大隊幫他們追回了工資。 其實從2003年起,丹東市就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作出硬性規定。要求勞動監察部門從建立檢查制度入手,在抓好日常建筑領域欠薪監察工作的同時,每年從10月份至年底開展集中大檢查,并在勞動執法年檢中加入工資支付內容。同時,明確要求各建筑企業招用農民工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做好自身備案,按月支付勞動者工資。建立農民工投訴、舉報的暢通渠道。 2006年1月10日,丹東市建筑和餐飲行業進城務工人員工會聯合會宣布成立,李淑萍等66名進城務工人員當場領取了《會員證》,加入工會組織。這是一個重要時刻,意味著在丹東的進城務工人員將告別離家的孤獨和無助,再遇到難事,工會將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工會對入會農民工的幫助不僅僅限于追討工資,還實施了一系列幫扶措施。在務工期間,生活出現危難時,可到市、縣(區)困難職工援助中心申請生活救助;遇有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難時,可到市、縣(區)困難職工援助中心申請辦理就醫救助卡,同時可申請一次性大病救助;子女考上全日制本科院校因家庭困難無法入學時,可申請“溫暖助學”資金;可持會員證、鄉鎮村級證明到市縣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享受兩次免費培訓;需求職者,享受工會免費職業介紹。 “工會就像我們的家,為我們辦的事是實打實的,現在覺得自己有了主心骨。”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在這里找回了自信。 截至目前,丹東已有近3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加入工會組織。2006年,全地區受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案件258件,目前已經結案246件,為2021名農民工追討工資386.4萬元。幫扶農民工1998人,救助金額86萬元。 “新型市民”有保障 山上小學的四川籍女孩施倩來丹東兩年后,已經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課文和交談了,這要歸功于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和鼓勵。 山上小學現有學生148名,其中62名是來自河南、河北、黑龍江、四川、江蘇等地的農民工子女。這些孩子在入學前幾乎沒有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他們的學習能力、行為習慣一度讓學校、老師感到頭痛。但是,丹東的城市、丹東的教育系統張開雙臂接納了他們。 為了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最大程度地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學校所有教師都與這樣的外來娃娃結上了對子,開學送文具,過節送新衣新帽,就連牙膏、牙刷、手套、襯衣都送到孩子的家里。這樣的溫暖舉動,使家長和孩子在這里有了一種歸屬感。 在丹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受的是“無差別”教育。只要到社區開證明,入學完全與當地孩子一樣。 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農民工。他們應該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基本保障,無論是在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面理應沒有差別。 最近,丹東專門出臺了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政策。這個政策規定,凡是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用人單位,包括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招用的農民工,都應與在職職工一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目前,有近萬名農民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