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中圖社】“孩子苦得沒道理、沒價值”——人大代表細數“應試”危害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張曉晶、劉寶森)“中小學校不能成為制造大學生的‘工廠’。”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語出驚人,立即引起了部分代表委員的關注。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紛紛細數應試之害,呼吁盡快樹立科學的育人觀,還孩子們全面健康發展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孩子苦得沒道理、沒價值”學生負擔過重一直是個老問題,學生也是最苦最累的群體之一。張志勇代表長期分管基礎教育工作,他說,高中生每天學習十六七個小時,一個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身心素質嚴重下降,近視率高達80%左右。在“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提高成績就行”的功利思想指導下,各地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潛規則,甚至提出“為了學校的升學率,要把學生的油全榨出”、“為了提高升學率,非考科目全讓路”、“提高高考成績,校長要靠上,教師要豁上,學生要拼上”等口號。“拿最近備受關注的高中文理分科問題來說,文理分科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產物。”張志勇代表說,為了追求升學率,很多學校分科一再提前,有的高一入校就分科,致使理科學生人文素質欠缺、文科學生科學知識不足。這種教育嚴重破壞了我國中學生的素質結構,與世界教育潮流背道而馳。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學副校長宋文新說,為了取得好的分數,獲得好的排名,得到更高的升學率,不少學校存在重視“智育”,忽視“德體美”育的現象。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升學考試來組織實施,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學校就怎么教,一切以通過知識訓練讓學生獲得高分、讓學校獲得高升學率為目的。在各代表團駐地,應試教育問題引起很多代表關注。有的代表說,現在,不少高中學校取消了早操,體育課也可有可無。校長也知道讓學生跑跑操、出出汗好,但就是舍不得那20分鐘,因為“20分鐘能讓學生背多少單詞、做多少題啊”。張志勇代表說,教育不應該太功利,升學應是教育的一個自然結果。而不應像現在這樣,犧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換來一部分人上大學,而一部分人卻被淘汰。“我們的孩子苦得沒有道理,苦得沒有價值。”學校成為制造大學生的“工廠”?在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經濟發展要看GDP,教育發展要看升學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績觀驅使,一些地方領導把教育的健康發展當成“軟任務”,而把高考升學率當成“硬任務”,習慣于像抓GDP一樣抓升學率,并以此作為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的主要指標。全國人大代表、小學教師張淑琴認為,這種把高考升學率作為考核教育發展主要指標的做法,對應試教育的日趨泛濫,不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產生了“保駕護航”的惡劣影響。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地方教育部門對學校和老師運用升學指標進行管理、獎懲;按照升學績效對局長、校長、教師工作崗位進行調整。分數高壓之下,學校的管理行為與教師的教學行為都發生了“異化”——育人為本的價值追求被忽略了。張志勇代表說,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校長辦學不把功夫用在培養學生上,而用在想盡千方百計挖別人的好學生上。近年來,每逢高中招生,都會出現招生大戰。學校組織招生隊伍,甚至人人分擔招生指標,每招來一個優秀生就會獲得獎金,完不成任務就要罰款。有的學校委托經紀人招生,開出免除學費,給予獎金等各種優惠條件。為達到招高分學生的目的,一些學校歪招頻出,比如:請班主任吃飯,給招生好處費;請校長們旅游,甚至出國;給家長發慰問金等,有時一位所謂的好學生,甚至會出現六七個學校爭奪的情況,學生則待價而沽。“這種以升學率為指標的學校教育離育人越來越遠,學校成了制造大學生的‘工廠’。”張志勇代表說。“素質教育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很多代表一致認為,應試教育削弱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削弱了國家教育的綜合競爭力。張志勇代表說,一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其根基在于普通高中教育,在高中階段推行素質教育刻不容緩。素質教育提出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了,教育部門出臺的推進素質教育文件政策不是一件兩件了,有人說出臺了幾十個文件、幾十個政策了,這些文件政策執行的程度如何?為什么在許多校長、教育行政官員的眼里這些文件政策幾乎都形同廢紙?說到底,就是對于這些文件政策從來沒有多少人認真地抓過執行和監督。張志勇代表說,在加強教育監管,推進素質教育方面,全國教育行政部門是有行政不作為之嫌的。素質教育多年來沒有突破,不能怪家長,不能怪學校,也不能怪縣市政府,因為他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們無能為力。在素質教育問題上,真正大有作為的是省級以上政府。他建議,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實行政府問責制,把政府為推進素質教育做出的努力納入考核體系。“應試教育的局面必須打破,素質教育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很多代表指出,“推進素質教育盡管有這困難,那困難,但是看看教育現實,看看孩子們,教育改革的代價再大也沒有一代人成長的代價大。” |
| |
| [打印此文][關閉窗口][返回頂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