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向培訓特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就業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應該怎樣去培訓?新農村建設人才從哪里來?政府職能部門如何幫助農民培訓?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走進京郊進行采訪。所見所聞,令人感到欣喜。京郊一些區縣的實踐與探索,為我們探出了一條新路。 技能培訓 讓京郊農民富了起來 近日,在門頭溝區職業技術學校的一間烹飪教室里,10多位農民正在接受廚師的現場培訓。 45歲的王淑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廚師的一舉一動,生怕漏掉關鍵的操作要領。她是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的村民,幾年前家里就辦起了“農家樂”。她說:“現在,我們一家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民俗旅游。為了讓我的農家院能吸引來更多的游客,我一直想參加培訓班,提高自己的廚藝。這不,聽說,這有烹飪培訓班,我就來了。” 門頭溝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區已經為‘農家樂’從業人員舉辦了好幾期烹飪技術培訓班了。” 如今,在京郊農村,像這樣專門針對農民免費舉辦的技能培訓越來越多,培訓的內容涉及果樹種植、農產品加工、手工編織、烹飪等很多方面,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 幾天的采訪中,記者在門頭溝、房山等區縣,目睹農民學習知識技能的場景,聽到許多農民靠技能致富的故事……在近距離觀察京郊農村近年來發展變化的同時,也深深感覺到培訓給京郊農村和農民帶來的變化。 農民夜校 讓京郊農民提高了素質 農民夜校承擔起農民文化素質提高和知識技能培訓的任務,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陣地。 8月7日晚飯后,盡管剛下過大雨,到處是積水。但張仕權還是丟下碗筷,匆匆忙忙地來到農民夜校。 老張家住房山區官道鎮張謝村。自從參加夜校學習后,他家也從種玉米賣發展到現在擁有10多畝果園,年收入突破了5萬元。老張趁著當晚上夜校的機會,提前去向授課老師請教梨園的技術難題。 “起先我們只是臨時辦了一個學校……”讓張謝村黨支部書記至今也沒想到的是,當時村上的一個小小舉措,這個農民夜校竟然發展成了今天幾乎無所不教的“農民夜校”,全村老少村民更是樂此不疲。 如今“農民夜校”在張謝村黨支部的一番張羅下,遠近幾個村子的村民晚上都到這里學習新技術。到了晚上,村民們扶老攜幼,竟然擠滿了張謝村農民夜校的教室,不少村民甚至倚在窗戶上、站在過道里聽,直到散學時大家仍然不肯離去…… 張謝村的“農民夜校”不但傳授給農民們各種實用技術,還經常舉辦針對村民的文明禮儀、健康衛生方面的講座,幫助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前,一到夏天吃過晚飯后,好多村民光著膀子,穿著拖鞋聚在房前屋后扯著閑話。現在好了,吃過晚飯后,大家都來夜校學習,我們村現在可是學習性新村啊!” 如今,在京郊門頭溝、平谷等農業區縣,許多農民夜校都像張謝村農民夜校一樣,除了做好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外,還要承擔農民素質提高和技能培訓的重任。 培訓目的 讓京郊農民學到想學的本領 對農民進行知識技能培訓,應當結合農村的實際因勢利導,農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絕不能從主觀出發。 懷柔區波海鎮莊戶村農民王明海,坐在自家的電腦桌前,熟練地打開電腦、點擊鼠標,很快就進到自家的旅游信息網頁。50多歲的王明海,說起話來擲地有聲:“我們家搞民俗旅游好幾年了,一年收入十多萬呢!” 王明海家里幾年前就買了電腦,剛開始他對電腦一竅不通。后來,他參加了村里免費為村民辦的電腦知識培訓班。“現在,我不僅會打字、上網,還能自己制作簡單的網頁”,王明海自信地對記者說。 如今,在懷柔、順義、平谷、門頭溝等京郊農村區縣,像王明海這樣接受各種免費技能培訓的農民越來越多,特別是在農閑時間,更是農民培訓搞得最紅火的時候。 農民培訓工作應該怎樣開展?如何才能抓出成效?懷柔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工作人員說:“搞農民培訓,絕不能從主觀出發,而要從實際出發,要事先搞好調研,因勢利導,農民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他們什么。” 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產業,是昌平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豐富城市居民休閑旅游內容、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民俗旅游作為休閑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由于民俗旅游是以農戶為主體的分散經營型,從業人員大都是農民,在經營管理上很難做到統一規范,接待水平不高、服務意識不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民俗旅游快速發展的瓶頸。加強民俗旅游培訓是解決目前存在問題、規范和加速民俗旅游發展的有效辦法。 昌平區根據目前民俗旅游發展現狀,在民俗旅游發展較好的鎮、村舉辦了一系列與民俗旅游直接相關的培訓,主要分布在興壽、崔村、長陵、十三陵、南口、流村等鎮。 最近幾年,京郊農民紛紛投身民俗旅游接待。但是,由于在接待禮儀、客房管理、食品衛生和廚藝知識等方面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訓,不少農民家庭辦的“農家樂”經營效益并不太好。為此,一些遠郊區縣,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專門針對“農家樂”從業農民免費進行技能培訓。 學歷加技能 讓農村人才留到住 要培養農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須把目光投向農村和農民,通過成人學歷教育培養有較高知識技能的農村人才。 平谷區首屆菜農學歷教育培訓班今年開班后,98名來自蔬菜生產第一線的菜農免費參加為期兩年的專業知識學習,考試合格后,將獲得中專學歷證書。這是京郊首個具有正式學歷的農民“蔬菜中專”。 此次培訓聘請了區農廣校、市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前來講課。參加的菜農來自全區近百個蔬菜生產重點村,既有蔬菜種植大戶,也有果蔬協會技術負責人。每月集中上一周課,學習植物生理、栽培、植保、氣象、土肥、遺傳與育種等課程。學員的學費及資料費一律由政府買單,年度優秀學員還能獲得每人1000元的獎勵。 白永賢是平谷區的一位農民。2007年3月,他參加的菜農學歷教育培訓班開課了。這一天,白永賢與其他97名農民端坐在教室里,開始聆聽專家教授的講課。 上了幾個月的課后,白永賢告訴記者:“現在每天晚上,我都認真復習功課。我相信兩年后,我一定能拿到畢業證。” 這幾年,平谷區一系列措施,幫助農村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今年,平谷區又在6個鄉鎮穩步推進這項培養計劃,采取個人自愿報名、行政村推薦、鎮政府審查、教委把關、上級電大終審的程序,以確保生源全部是農民。“育農民人才,促村村發展”。據統計,現在平谷區170名農民大學生中,現任村干部的占1/3,他們分布在平谷區1/4的行政村。 記者手記 新農民才能建好新農村 京郊農村這些年變化很大。這些變化的背后,實際是京郊的農民有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勞力,而是有技術、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質的新農民。 當我們走進京郊的農村后,所見所聞令人欣喜。可以說,京郊農村抓準了技能培訓這個基礎,通過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致富技能,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農民加強各種培訓,把先進的實用技術,管理技能、思想觀念不斷注入到農民的頭腦之中。讓農民不僅富了“錢袋”,更要富了“腦袋”,這才是新農村發展的根本。 稿件來源: 北京勞動就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