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為太多、太長、太濫的會議厭倦、厭煩之時,北京市海淀區不設主席臺的會議,讓人感到有些許新風吹來。 媒體報道說,在海淀區今年召開的一些大會上,區里四套班子領導和普通干部一樣在臺下就座,而臺上只有主持人和發言席。會風改革的結果,是裝模作樣、拿腔拿調、作秀作派的少了,會短了、解決問題的效果好了。 這一變化源于今年4月海淀區《關于改進會風文風和工作作風的若干措施》的出臺。該文件規定,今后,海淀區內召開各類會議,將不再介紹與會領導,也不再設主席臺,只設主持席和發言席。主持詞中不得再出現“百忙之中”、“親自光臨”、“熱烈歡迎”、“重要講話”等詞語。一般性會議時間嚴格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區里不再印發紙質文件;領導基層調研,不再準備匯報材料。 設主席臺,是各類會議的慣常做法。人們可以從主席臺上看到官階的大小,還可以從臺上領導的多少,揣度出領導對會議所布置工作的重視程度——這似乎已經成為中國政治的一條潛規則。 中國人開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從哪里學來的,我沒有考察過。一個小小的主席臺看似不大,臺上與臺下的距離也不算太遠,可它卻傳達了某種或明或暗的信息。北京海淀區不設主席臺的會議,讓人看到了執政作風、政治規則的悄然轉變。 在中國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的態勢下,啟動政治革新進程已是眾望所歸。當“政治文明”這個詞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后,中國的政治規則隨即進入了加速嬗變期,從中央到地方,一些頻頻打破中國長期以來設定的政治規則的變革,格外引人關注。 比如,中央領導取消每年夏天的北戴河度假,簡化領導外出的迎送程式和接待規模,中央領導以一個普通黨員的身份參加集體學習……這些,在帶來執政新風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中央政府走向民主、務實的努力。 比如,重慶市把百姓推到報紙的頭版,讓讀者“習慣到二版找領導”,以一種低姿態悄然塑造新的政府形象,新的官員關系。它不僅改變著時政新聞的報道模式,也正在打破某種政治待遇的潛規則——在并無統一的明文規定下,一些地方,什么樣的領導上頭版頭條,什么樣領導的報道標題用多大字號,都成為一種政治待遇。由此,官員們熱衷于上頭版頭條,報上留名、電視留影;公眾也根據某一官員“出鏡率”的高低判斷其仕途前景。 與此同時,不做事、不犯錯、沒有爭議便可穩穩當當做官的官場規則,也被局部顛覆。仇和擢升為江蘇省副省長,給了人們一個重要信號,有爭議不等于有毛病,富有爭議的官員,未必就仕途黯淡。 與這些政治規則同時發生改變的,還有“官媒關系”。中國放寬對境外媒體在華采訪的限制措施;湖南郴州發文公開表示“獎勵輿論監督”;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上網發帖向網友拜年,毫不掩飾自己對網絡的熱情,直言執政者應接受互聯網的挑戰。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官場的積弊,靠一時一人一事,有根本的改觀,但種種并不高調的政風轉變,卻傳達出執政文明的理念在政治規則中的滲透。 建設政治文明,無非是擺脫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蠻。盡管哪些東西可以歸入政治上的蒙昧和野蠻,可能一下子說清楚,但建設政治文明必然促發人們去辯識、去思考,哪些政治上的思維、規則和行為應當被拋棄。 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在客觀上提升了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期望值。盡管我們的一些政治規則,仍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其中也留有很強的轉型期印記;盡管我們還時常能夠感受到現代執政理念與“潛規則”的博弈,沉疴舊疾一時難去,但在政治領域中,用“明制度”替代形形色色“潛規則”的革新,不斷出現,這讓我們看到了政治規則變革的漸強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