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業指導應關注學生職業發展 面對就業,大學生經常會問:怎樣的就業才是令人滿意的就業?到需要自己的地方還是到條件優越的地方?一次就業是否決定終身?這一系列的問題,同樣擺在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面前。 如何回答學生的這些問題?在日前舉行的“在就業工作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談會上,與會高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工作的密切結合和相互推進,可以形成更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擇業觀成順利就業“瓶頸”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最近在京、津兩地所作的一份調查顯示,7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很多博士、碩士畢業生選擇本來只需要本科畢業生就能干好的工作崗位,就業觀念已成為制約畢業生順利就業的“瓶頸”。 對此,天津大學黨委書記劉建平指出,促進學生就業,一定要思想先行。就業教育要與思想教育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及時發現學生當中帶有傾向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思想教育與就業指導的密切配合,可以增強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北京的很多外地畢業生不甘心離京就業,寧愿當“北漂”,或者在北京實在無法就業時再到京外但為時已晚。 而部分北京生源的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較高,有的盲目選擇繼續升學,最終錯過就業的最好時機或者連續幾年考研未果,在這種情況下,就業滿意度和就業質量都難以真正提高。 “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學生才能有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找準自己與社會的契合點,人盡其才,順利、及時就業。”首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寧說。 “發展性”就業指導還很不夠 南開大學2006級學生在收到“入學通知書”的同時也收到了學校寄出的“致南開大學新生的一封信”,南開給新生布置了一份特別的暑期作業,要求學生在入學前利用暑假時間做一份義工,從而了解社會,增強責任,認知自我,為入學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前做好準備,并要求學生形成書面心得報告,入學后由輔導員進一步指導。 長期以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大多停留在對學生擇業階段的指導,屬于“問題性”指導,只重視擇業問題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而“發展性”指導這一就業指導中的核心工作做得還遠遠不夠。像南開大學這樣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北京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陳曦說,作為重點大學,僅僅幫助學生找到一份工作其實并不難,更重要的是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幫助學生提前規劃職業方向。基于這樣的理念,就業指導服務的對象不僅是畢業生,而是應該貫穿整個大學學習的全過程。 職業指導成思政教育新載體 最近,一本深入報道17位曾榮獲“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的北大校友成功故事的《大才精誠》,在北京大學生中受到青睞,北京大學近期準備向每位本科畢業生贈送此書。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彥表示,這也是北大職業指導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大學生形成“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新型就業觀、成才觀。 職業生涯輔導教育的興起,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途徑,提供了新載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近年來形成了“圍繞就業談發展,做好發展成棟梁”的較為全面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能夠培養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為學生提供與職業發展設想相適應的實訓、實踐機會,在學生職業選擇后,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心理調適方面的指導和幫助。 學校周到、細致的服務贏得了學生對就業工作的高度認可。清華大學以成才觀和擇業觀教育為切入點,啟動“我伴祖國共輝煌”主題教育活動,引起了畢業生們強烈的共鳴。幾年來,學校畢業生到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就業的人數和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達到46.3%,今年將突破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