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鍍層金、回國拿高薪”的日子已在上海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在滬找不到工作的海歸人員已達萬人,而入行薪水一度達到8000元的他們現今只有3000元。而近日的調查表明,六成人認為海歸月薪3000元很正常。海歸被“平常化”背后,是企業對真正人才的渴求。 目前,上海一名普通大學生的薪酬僅為2000-4000元,而一個才能平平的海歸的薪酬動輒就有7000至8000元,出于成本考慮,企業當然選擇前者。而且,由于海歸對自身期望薪酬的高企,使得他們在人才市場上處于劣勢。據獵頭公司代表Bree介紹,近來接到的海歸派單子中,成交時經常會出現求職者自降門檻的情況,不少原來對“位子”和“票子”有較高要求的人,在市場的正確定位下逐漸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據介紹,目前海歸人才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有在國內外工作經驗和較好學歷背景的,這種海歸很受外資公司、國有以及私營企業的青睞,往往會被高薪聘請,薪酬的增值幅度也最大;第二種是僅在國外留過學,但沒有專業工作經歷的海歸,他們對一些發達國家的文化、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比較了解,但通常對國內的相關情況不太了解,而且對薪酬的期望值較高,有點急功近利。 業內人士認為,專業過于集中、工作經驗少、叫價過高是部分海歸派“滯銷”的主要原因。據了解,上海和北京一向是海歸人才就業的首選地,從他們選擇的企業性質來看,有40%~50%左右首選跨國企業,這樣造成扎堆現象增多。 “企業要的是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人才。”Bree表示,隨著企業用工的漸趨理性,用人單位開始注重投資回報率而不是國外文憑的時候,海歸身價降低就成為正常現象。此外,本土出身的人才也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從而與海歸形成競爭。 對于在現有薪水條件下,出國留學是否還是明智選擇的問題,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不僅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海歸人才,也需要灰領式的海歸。不過海歸不等于人才,海歸還要繼續強化個人技能,即使有一技之長,也需要一個整合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