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鄭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協辦的“有序轉移,保障權益,促進和諧——新時期我國農民工轉移就業與權益保護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中心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出席并作重要講話。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張德修致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萬寶瑞,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社會學首席專家景天魁,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劉應杰,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沈明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于建嶸,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鄧榮霖等相關部門領導、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并作主題發言。專題研討會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賈立政博士主持。 本次研討會深入宣傳貫徹了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精神,不僅從宏觀及理論層面多角度地對農民工就業與權益保護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而且從微觀及實踐層面介紹、剖析了 “全收經驗”,還公布了人民論壇雜志社關于農民工就業與轉移問題的相關調查結果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講話中指出,要把農民工的問題拿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背景下來考慮,然后根據中國的特點,解決好“三個”問題:第一是農民工從個體勞動者轉變為雇傭勞動者的法律權益保護問題;第二是從農業勞動者變成工業和服務業的勞動者,要解決好技術職業培訓問題;第三是從鄉下人變成城里人,需要解決戶籍問題,保障民主權利及住房、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問題。 人民日報社秘書長張德修在致辭中講到,確保農民工公平就業,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當務之急。要深入研討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堅持“以人為本、公平對待”,尊重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的主題發言見解深刻。與會專家指出了應該尊重和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消除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歧視和體制性障礙,使他們享受同等的權益和義務等。 研討會介紹、研討了 “全收經驗”。河南農民張全收介紹了他在深圳打工實踐中的探索,通過創辦人力資源公司,用勞務輸出的方式來解決農民工就業難題,用保全模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在勞務輸出上創造了一種在輸出地、輸入地進行公司化管理的“全收經驗”。與會專家認為,張全收以及他的好做法,好經驗,包括媒體在內的社會各方面都應該多總結、做宣傳、多推廣。 研討會公布了人民論壇雜志、人民網、人民論壇網對農民工就業及權益保障問題的聯合調查結果。通過網絡調查及實地采訪,調查所獲得的第一個結論是:權益保障是農民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個結論是農民工權益保障政府應當負起主要責任。 人民日報報刊管理部副主任李建興在總結本次專題研討會時提到,會議主題集中、研討深入、成果豐碩,搭建了一個企業、科研院校、政府部門、媒體等有關方面關于農民工轉移就業及權益保護的對話交流平臺;介紹、肯定、研討、會診了“全收經驗”。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張德修在致辭中講到,確保農民工公平就業,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當務之急。攝影/方云偉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賈立政博士主持研討會。 河南農民張全收介紹了他在深圳打工實踐中的探索,通過創辦人力資源公司用勞務輸出的方式來解決農民工就業難題,用保全模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攝影/方云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于建嶸(右)介紹他在深圳考察張全收所進行的勞務輸出的體會。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鄧榮霖在會上提出了有關農民工的政策問題,現在當服務員、保潔工、保安工也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了,實際上是就業制度、員工流動制度的建立,如何立足于市場經濟來建立。攝影/方云偉 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沈明明認為“全收經驗”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他替該政府做了政府沒有做的事。攝影/方云偉 有序轉移,保障權益,促進和諧――新時期我國農民工轉移就業與權益保護專題研討會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