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3時,在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2005年公開點名批評8省區落實國家助學貸款不力,攪起滿場硝煙的地方——教育部二樓報告廳,由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出面介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新政策的新聞發布會正在召開。記者注意到,當年陪坐在張副部長旁邊、神情顯得緊張的崔主任,這次臉上充滿了笑意。 相信這笑意一定出自他的內心!白尲彝ソ洕щy的學生能夠上得起大學”這一“天大的事兒”,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終于變成了讓老百姓能夠切切實實感覺到的實在事兒——政府不僅建立健全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而且新出臺的8個配套實施辦法,為全面落實這一資助政策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依據。 記者親眼目睹了國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由最初創建到逐步完善這一歷史全過程,也難以抑制心頭的激動,體會也多多。 毫無疑問,這是繼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之后,中國政府為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實行的又一重要舉措。曾經有一種看似有理的輿論,認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應量力而行,沒有必要非得走上大學這一條路。這“力”指的是財力而不智力。作為個人,作出怎樣的選擇,都無可厚非,值得尊重。但是作為一個社會,如果把這樣的觀念推而廣之,甚至成為一種主流價值觀,那就很有問題了。 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具有追求幸福、快樂的權利,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提升素質的權利。貧困不是年輕學子的過錯。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這就為所有的學生——不論你出身貧寒還是富有,搭建起了一個公平、公正的起點平臺。這一做法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必然受到廣大青年以及整個社會的擁護。 在今年5月國務院公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之后,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財政部、教育部等有關部門便拿出8個配套實施辦法,速度之快,讓人驚嘆,但最讓人稱道是其政策設計所體現的導向性、系統性以及相互關聯性。 新的資助政策由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形成一個完整的資助體系,主要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時又鼓勵優秀學生;不僅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而且鼓勵學生學習國家最需要的專業或接受職業教育。 通常,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被認為是“天下第一難”的事情,但是此次下發的文件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也充滿了嚴肅的法治精神和濃濃的人情味兒。為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辦法既提出了每小時的最低工資標準,又規定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時間,保證學生不因參加勤工助學而影響學習。如此等等,無不體現了政策制定者以人為本、嚴謹求實,服務大局的科學態度。 值得注意的還有這次新資助政策的公布時間之早,動靜之大,前所未有。進入7月,高考剛剛結束,招生錄取工作即將開始之際,政府有關部門便通過媒體將國家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新政策向全國人民廣而告之,讓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家長,早早吃下一顆定心丸,不再為因經濟問題上不起大學而發愁。比起以往要臨近9月開學之前才開始部署這項工作,這一時間整整提前了近兩個月。 從天大的事兒到實在的事兒,政府部門的執政理念、工作節奏、工作作風、工作形象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