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綜合性分支學科。其主要任務是在區域地層、巖石、構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研究基礎上,運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和闡明指定地區的地質構造及其演化的總體特征,探討各種地質作用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礦產資源勘查、成礦規律分析、地質環境評價及有關經濟建設提供綜合性基礎地質資料。 區域地質學的研究可以按構造域、地臺區、褶皺系等不同級別的構造單元來進行;也可以按山系、平原、高原、盆地等地理單元或圖幅來進行;還可以按洲、國家、省(州)等行政區劃為單位來進行。 區域地質學是伴隨著區域地質調查從西北歐發展起來的。早期主要是研究基巖裸露的山區,如蘇格蘭高地、阿爾卑斯山、阿巴拉契亞山等,隨著地球物理學的發展,逐漸由山區擴展到平原、海洋和極地地區。 在中國,區域地質學的發展是從晚清時期開始的,主要進行了個別路線地質調查和局部地區地質研究。美國人龐佩利于1862~1865年在華北進行了地質調查;德國人李希霍芬于19世紀60、70年代兩次來中國進行地質考察,著《中國》一書,并附地質圖。1903年周樹人(魯迅)著《中國地質略論》,1910年鄺榮光出版《直隸省地質圖》,同年章鴻釗撰寫《中國杭州府鄰區地質》等。并在礦產資源調查和地質填圖基礎上,出版了一系列區域地質專著和地質圖件,為中國區域地質研究奠定了基礎。 區域地質學研究內容幾乎涉及地質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比如在區域地層學、歷史地質學方面,主要研究不同地史階段各地區地層系列,沉積巖系建造性質,地層界面性質及古地理變化,重塑地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變遷,恢復沉積史;在區域巖石學方面,主要研究區域火成巖、變質巖的類型及分布特征,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的過程、性質及其與構造運動的關系;在區域構造方面,研究構造方向、形態、類型及其組合特點,力學邊界條件、構造運動過程時期和性質,大陸殼的形成過程及深部構造特征,劃分構造單元,研究各種構造成因機制;在區域成礦規律方面,主要研究各種礦產分布特點及成礦地質背景,即礦產形成與區域地層、巖石、構造及各種地質作用的時空聯系。 各種比例尺的地質調查、各項地質專題研究和綜合地質編圖,是區域地質學研究的基礎和基本途徑,其基本方法是野外地質觀測研究和實驗研究及綜合分析。 區域地質學通過剖面和地質路線觀察研究,搜集地層、巖石、構造地貌等基本資料,研究各種地質遺跡、地質作用及其相互關系,采集各項標本、樣品。 另外除應用地面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圈定地質界線,研究構造和確定地質體產狀外,主要還通過航磁、地震、重力、遙感等探測資料的解譯,固定各類地質界線,分析區域構造及深部構造特征;應用古地磁方法研究地史時期各陸塊會聚、離散過程;應用區域震源機制分析研究現代應力場及活動構造特點;應用同位素測年方法鑒別地層、巖漿巖、變質作用及構造運動的時代和期序。 由于區域地質學主要研究一個地區地質構造的總體特征及其發展演化規律,因此與地層學、古生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的關系密切,這些學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往往制約著區域地質學的研究水平。 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既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核心內容,又是區域地質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一個區域地質特征及其演化歷史的研究成果,常被視為構造地質學研論為指導。因此,區域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的關系尤為密切。許多地區,特別是平原、沙漠、海洋等基巖隱伏地區的區域地質研究以及深部地質構造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于地球物理學與地球化學。 對于現代區域地質學來說,地質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的研究相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地質數據的統計分析,地質過程的模擬,地質制圖自動化等,都需要應用計算機科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