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是解決我國教師教育制度出現失范問題后的一項戰略性決策。這對推動我國教師教育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將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為“師范生免費教育”疏通航道 從今年新學年開始,國家將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這項政策結束了自1997年以來我國大學實施招生并軌后師范生收費教育的歷史,恢復了改革開放后一度實施過的師范生補助教育的政策。為使“師范生免費教育”這艘航船順利起航、到達彼岸,我們應該齊心協力為其疏通航道。 這里需要特別交待的是,在教師教育變革中產生了新的話語,新話語與舊話語之間交互使用,如“師范生”、“師范生免費”、“教師教育”、“教師教育專業”。本文仍然使用“師范生”概念,但僅限于“師范生免費教育”語境,因為這是國家政策話語,在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話語的轉變中,通常使用“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因此在意義上這兩個概念是等同的。本文使用“教師教育”概念,而不用“師范教育”,這是當前的宏大語境需要,盡管這項政策主要是在師范院校實施,但如今的師范院校已今非昔比,用“教師教育”概念來指稱師范院校的轉型,這也為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學院或教師學院等專業學院和為教師教育專業設置提供概念基礎。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現實迫切性 政策制訂需要制度依據,但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失范問題,制度失范需要有效的政策來加以規范。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是解決我國教師教育制度出現失范問題后的一項戰略性決策。這些失范問題包括:師范院校數量急劇下降,師范院校走向綜合化道路后教師教育被邊緣化,師范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教師專業吸引力下降,教師隊伍的結構性資源短缺。 一方面,我國培養初中教師的師專和培養小學教師的中師數量急劇下降,據不完全統計,自1999年到2005年,我國師范專科學校由140所減少到53所;中等師范學校由815所減少到228所。另一方面,師范院校在向綜合性大學轉型過程中,教師教育被邊緣化。師范院校追求綜合化,導致辦學方向迷失,不顧自身現有條件,盲目追求“綜合化”發展,工作中心轉向拓展非師范專業,直接動搖了作為教師教育主體力量的辦學定位,導致教師教育被邊緣化。而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主要是為了填補學科空白,真正實質性進行教師培養和培訓的不多。據統計,我國各種大學排名在前十位的一流大學真正參與教師教育的寥若晨星,甚至可以說,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提出的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的政策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綜合化以后教師教育資源被弱化,結構性調整又沒有完成,資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制度出現失范,因此直接導致師范生生源質量普遍下降和教師專業吸引力下降。如,除重點師范大學生源質量相對高些外,其他師范院校普遍在二本學生中招生,僅達到當地最低控制線。師專在三本學生中招生,僅達到當地最低控制線,有的還降分錄取。中師生源更差,均在普通高中錄取后招生。 教師專業不能成為高中畢業生首選的專業,已成事實。與此同時,教師隊伍的結構性資源短缺矛盾突出。 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政策支持,這是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現實需要,也是當務之急。 師范生免費教育需要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價值趨勢是多樣化的,但最根本的應該是為國家教育制度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但誠如有些學者的疑慮,這項政策能培養出更好的教師嗎?肯定的回答顯然是,免費教育可以吸引優秀高中畢業生和優秀大學畢業生報考教師教育的本科和研究生專業的邏輯所致。而長期以來,教師質量一直是被討論的議題,之所以被討論,是因為教師質量還存在許多問題。在公共財政條件下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我們認為需要有一個嚴格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否則教師培養的質量會大打折扣。 師范生免費教育是公共財政投入的一個體現,而公共財政投入是國家稅收的再分配,稅收來自各部門和個人賦稅的收入,因此如何讓這些來自公共財政的免費教育有一個合理的投入和產出比,已經成為重要的問題,而教育投入與其他產業投入的一個最大差異在于它的隱性效益和顯性效益的長期性,但如何在源頭和過程中保障教育質量應該是有辦法可循的。我們認為,建立配套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前提。 由于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中會涉及到教師教育的不同角色,以及師范生免費教育與教師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需要建立起來,因此這種關系會決定教師培養機構如何保證教師教育質量,為此我們提出師范生免費教育需要有配套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這個保障體系是由什么要素構成的呢?一個完整的教師教育體系應該是由教師教育機構(培養和培訓)資質、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質量、教師實踐質量構成的,尤其是需要一個高質量的教師培養計劃或方案。這個方案是由教師專業標準、招生標準、教師培養的課程及資源開發、師資建設、實踐基地、評估指標體系、就業反饋信息系統構成的,重要的是,要根據這個方案來提出費用預算。 為此,國家必須制訂嚴格的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以保證經費投入的有效性,最終培養合格的教師。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對象及其承擔的義務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中的“免費”對象是什么?它在什么范圍內進行免費?從對象上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可以吸收有志于教育事業的優秀青年,尤其是高中畢業生,我國本科層次的教師需求量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會逐漸增大,師范生免費教育可以滿足這種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碩士、博士層次的教師需求也會不斷提高,因此師范生免費教育的對象應該擴大到學士后的師范生。隨著我國教育發展水平提高提出研究生學歷教師的需求,教師教育的入學人口已經遠不只是大學本科生,事實上我國當前教師教育入學人口正在從中師、大專為主要人口比率轉變為以大學本科為主、研究生為輔的人口比率,因此“免費”對象就教育部直屬的師范大學而言應當擴大到研究生層次的師范生。 從范圍上看,師范生免費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范生免費教育不是師范院校的免費教育,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針對的是師范生個體,而不是針對師范院校整體。它只對報考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實施免費。二是師范生免費教育只是局限于教師培養范疇,事實上教師教育的公共屬性決定教師教育的三個環節,即培養、入職和在職的每個環節都屬于公共范圍,于是我們必須構建起一個教師教育的投入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培養投入、入職培訓投入和在職培訓投入三個部分。 另外,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的院校范圍是什么?僅僅是以“師范”為名的院校為主還是以舉辦教師教育的所有院校?由于我國教師教育院校在“名”與“實”上發生很大變化,名義上為師范院校,但實質上卻不僅僅承擔教師培養任務,甚至有的師范院校,非師范專業比率遠遠超過了師范專業;相反,名義上為非師范院校,但實質上卻主要是培養教師,因此在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院校招收師范生的實際數量來進行投入。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中的“免費”包含什么內容?“師范生免費”是什么?師范生免費主要指報考師范專業并被錄取的學生在接受相關條件下享受免除學費,并享受生活補助費和實習經費支持。“學費” 包括“教材費”、“圖書館使用費”、“體育設施使用費”等;“生活補助費”包括院校所在地區平均生活指數所需要的日均住宿費和伙食費;“實習經費”包括教師培養院校安排師范生到中小學從事教育實習的經費,保證這項經費對于教師培養至關重要,也是保障教師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是政府、學校和師范生三方關系的一種契約政策。報考免費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接受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的學習條件,但必須承擔起受益于公共經費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結束后應當在中小學服務一定年限,而培養機構必須保證教師培養的質量,因而在政府、學校和師范生之間需要簽訂一份契約或合約,違約者必須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因此,我們要建立用簽訂服務協議的方式來約束和保證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生服務教育方式的合理性。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要促進師范畢業生就業 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只是解決了生源問題,而培養和就業環節是整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需要考慮的問題。從結果上看,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一定是促進師范畢業生就業的。但由于國家實施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在一些地方沒有得到真正執行,因此導致一些不合格的“教師”進入到教師隊伍中來,另外很多大學的非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也通過一些途徑進入到教師隊伍,由此客觀上,出現搶教師教育專業學生“飯碗”的問題,師范類畢業生將面臨比以往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據了解,廣東省2007年的師范類應屆畢業生將達到28000人,同比增加近4000人,這一類特殊群體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教師就業形勢嚴峻,除了以上談到的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制約以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現行的學校教師人事制度的制約。政府部門應該為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條件。 毫無疑問,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將促進教師培養機構的改革和發展。這項政策是對我國師范院校在向綜合性院校發展過程中教師教育被邊緣化的一種補救性政策。這也要求,師范院校必須堅持走教師教育特色的道路,承擔起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重大責任,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綜合化道路,這對推動我國教師教育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將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