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李英男講述——李立三的跨國生死戀 李英男回憶說:“母親告訴我們,俄羅斯女性對愛情的看法是:愛情和理智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對兩個人之間的愛情進行理性思考,那就不是真正的愛情。”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有一對特殊的母女教師:母親李莎,曾在這里耕耘了50載,桃李滿天下;女兒李英男,也在此工作了30多年,培養了一批批俄語專業人才。 2009年3月2日,就在《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到訪的這天,李英男剛剛辦理完退休手續,學生們正圍著她,依依不舍。但是,很少有學生知道,這位皮膚白皙、氣質出眾的女老師,竟是中國早期杰出領導人李立三的女兒。 李英男很熱情地招待了記者。談起父母,她的眼中洋溢著欽佩的神采。“父親一生歷經坎坷,在他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堅守的女人——我的母親李莎。”李英男對父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們之間“無限的恩愛”。 她說:“印象中父親每次回家,推開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媽媽在嗎?’然后便開始呼喚母親的名字……他們之間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這種情感在如今很難得一見了,母親是父親最貼心的知己。” 與俄羅斯少女相識 1930年6月至9月,因推行較為激進的“立三路線”,李立三在六屆三中全會上做了自我檢討并離開了領導職位,但共產國際堅持要他到蘇聯接受批評。1930年底,他被派到蘇聯國際列寧學校研究班學習。1933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來到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朋友楊松家做客,一個俄羅斯少女敲門走了進來。這個活潑可愛的俄羅斯少女名叫葉麗扎維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叫我‘麗扎’好了,”少女向李立三微笑著說。 李英男告訴記者:“第一次見面,母親說她對父親并沒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覺得他是個話語不多的中國青年。后來,恰逢十月革命紀念日到來,父親邀請她和很多中國朋友一起歡度節日。在餐桌上,父親與大家有說有笑,氣氛很熱烈。母親雖然不懂中文,但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周圍人的影響力,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不久,他們就確定了戀愛關系。” 當年在莫斯科,很多人一聽到李立三這個名字就很警覺,避而遠之,唯恐沾上“機會主義”的嫌疑。麗扎身邊的很多朋友聽說她的交往對象就是曾經犯過‘大錯誤’的李立三時,都勸告她不要和這個人接觸。“媽媽說,其實她早就知道爸爸的身份了,但從未把他的錯誤與他們的戀愛聯系在一起。”李英男一直記得母親的話:“人的一生誰都有錯,何況立三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個誠實可愛的青年。” 1936年2月初,在莫斯科共產國際“柳克斯”公寓一間13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李立三和麗扎舉行了婚禮。婚禮很簡單,只有陳云、瞿秋白夫人楊之華和女兒瞿獨伊等十幾名來賓參加。按照蘇聯的傳統,女人出嫁后改用丈夫的姓氏,“父親根據母親的蘇聯名字‘麗扎’,給她取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名字——李莎。”1943年,她們的女兒李英男在莫斯科出生了。 1945年,中共七大舉行,李立三再次當選中央委員,當李立三把這個消息告訴妻子時,李莎既高興又擔憂,因為李莎知道,這意味著丈夫要回到自己的祖國。 李英男至今還記得,1946年1月16日父親回國時的情景。那天,李莎抱著3歲的李英男到火車站送別丈夫,“我從母親的懷里跳了下來,喊著‘爸爸,抱我’。爸爸抱著我說‘英男,你要聽**的話,過段時間我來接你和媽媽去中國……’” 1946年9月20日,李莎收到了丈夫寄自哈爾濱的信,信中李立三說,東北戰火將起,讓李莎帶著女兒速到中國。經過十來天的顛簸,李英男和母親來到了哈爾濱,“父親因為開會沒有到車站接我們,但他穿著整齊的軍服站在家門口等著我們母女。”李莎回憶,“我跑到父親身邊,跳進他的懷里,親了又親。父親也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他對著母親的耳朵輕聲說,‘李莎,我們兩個又結婚了’。” <--page_info=3_1_1762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