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遺址涉嫌偽造 陜西又出“周老虎”?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令大將蒙恬由陰山腳下的九原郡(今包頭市境),向南通至秦都咸陽西北甘泉宮(今淳化縣境)的游觀兼軍事大道,全程長750余公里,采取“塹山堙谷,直通之”的工程方式建筑。由于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過于簡略,西漢之后即成千古之謎。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歷史、交通、文物系統學者進入實地考察,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開了先河,取得不少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秦直道及其支道的一些古遺址上,也出現了若干“差異”。 ◆淳化縣古甘泉山上的偽造活動 1990年,《淳化縣古甘泉山發現秦漢建筑遺址群》(簡稱《遺址群》)一文發表,稱在“箭桿梁”、“孟家灣北峰”、“鬼門口南峰”、“十七號電桿”、“廟趟”等五個點發現了大面積繩紋瓦片與幾何紋鋪地磚等秦漢建筑材料。但1992年《關于漢甘泉宮主體建筑位置問題》一文發表,對《遺址群》“五處遺址,特別是前三處,從遺跡和遺物看,都不具備‘秦漢建筑址’,‘群’難以成立”。顯然,有第三方進行偽造或作偽活動。 ◆甘泉宮與九原郡治城遺址中的偽造活動 1、近期考察表明,甘泉宮宮城(淳化縣城前頭村)城墻與九原郡治城(包頭市麻池古城)城墻全部為平夯夯筑。但是,之前筆者卻在兩址近底部拍到了小窩印。 2、甘泉宮遺址中的通天臺,近期考證為表示秦始皇的帝星臺。《淳化縣文物志》描述其為“圓椎形夯土臺基”,但筆者于2007年考察時為蛋圓臺且“皆堆筑”。 3、包頭市境內趙長城夯土結構中出現的是小夯窩,但營盤壕村一截趙長城的夯土結構卻是平印。 ◆延安市甘泉縣城內外的偽造活動 甘泉縣“城區官井巷遺址、體育場遺址和西臺遺址”三地發現了大量秦瓦當,由于這些“秦瓦當所在地域不具有任何高等級建筑遺址條件與特性,因而是近期人為布置的結果”。 ◆榆陽區境內的偽造活動 1983年進行地名核對和考察中,在榆林城東南約25公里的米家園子村墩梁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古城遺址(見圖一)。寶雞學者于1988年認為該城址是“北廓南城”“趙國的一個要塞”,榆林市多位學者認為其為秦上郡治城遺址。此遺址已收入《中國文物圖集·陜西分冊·下》第622頁。但筆者數次考察,站在米家園子村墩梁四望,并無任何古城遺址。當地群眾說,這里若有古城址,就應該叫城梁,而不叫墩梁。 秦上郡治城遺址,筆者已考定在橫山縣黨岔古城。 ◆準格爾旗境內的偽造活動 準格爾旗十二連城,筆者近期已考定為趙國榆中城址,秦以積卒十二星星象進行了改建,但之前內蒙古學者與寶雞學者卻分別得出了截然不同的平面結構圖(見圖二、圖三),讀者仔細對比就會發現,寶雞學者繪出的是已被第三方變造了的城址。 ◆榆林城城墻的偽造活動 “榆林城是(戰國秦)地上天國之都城,天上之咸陽”。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C表明,榆林城墻外側包磚基石,“平緩地段四層,陡坡地段五層是原來的規制”。但目前該城西、南、東三面老城墻包磚基石,除原榆林地區運輸公司所在南城墻有40米存在六層或五層外,其余暴露的多為一層。有些段落連一層也沒有,數千塊基石不知去向。據調查,1983年秋季,有一伙人“維修”原榆林地區運輸公司南城墻大門洞之西外側包磚基石,“這些人拆一截條石,補做一截”,“用手扶拖拉機運來條石等材料,工程大概進行了十余天。”但是,榆林官方檔案中沒有此次工程的任何文件或記錄。榆林相關機構負責人及其他職工,從來不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維修過榆林南城墻一事,F在,榆林城西、南、東三面老城墻外側包磚,縱向裂縫密布,而且日益增多,一些段落搖搖欲墜。 (賀清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