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60萬消滅80萬之謎 從1948年的11月6日開始,圍繞著軍事重鎮徐州,國共兩黨開始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血戰。雙方投入兵力空前,共產黨60萬對國民黨80萬。關于這場大戰,國民黨的歷史教材上稱為“徐蚌會戰”,共產黨的歷史教科書上則稱為“淮海戰役”。但戰爭的結果卻只有一個:逐鹿中原,60萬消滅了80萬。 大戰剛剛結束,當時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指揮系的將軍們便把淮海戰役列為經典戰役,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 2008年的國慶節剛過,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的鮑嘉禮博士第四次來到徐州,在碾莊、雙堆集等舊戰場考察。鮑嘉禮寫有研究淮海戰役的專著,譯成中文大致意思是:《調動敵人:中共軍隊在淮海戰役中的策略》。 這位美國軍事專家很自信地提出了三點見解,作為解釋國民黨一敗涂地的理由:第一,國民黨沒有建立起應有的后勤體系;第二,國民黨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指揮體系;第三,國民黨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情報體系。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后,國民黨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曾擬定一個“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準備趁當時華東野戰軍大戰之后,發動突然襲擊。當時華東野戰軍許多部隊已經很疲憊,軍事指揮的將領正在延安開會,可以說襲擊具有突然性和隱蔽性,蔣介石也批示“此案可行”,并定于當月15日攻擊,最終因為杜聿明被調任東北而作罷。 鮑嘉禮說,即便是杜聿明按照計劃發動了突然襲擊,取勝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沒有建立相應的后勤、指揮、情報三個體系,再多的部隊都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84歲的李慶福當年是華野八縱78師69團某連指導員,李慶福參加了淮海戰役。 李慶福對淮海戰役的記憶非常清晰,當年的對手——尤其是國民黨“五大主力”的第五軍讓他印象深刻。 李慶福說:“第五軍是王牌軍,解放戰爭開始他們就到山東跟我們打。很難打,(第五軍)火力猛,一次我們沖鋒,他們一排輕重機槍開火,(我們)一排戰士就倒下了,沖不上去,子彈像下雨,沒辦法沖。”但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十八軍一起灰飛煙滅。 古今中外的戰史中,以少勝多的戰例并不鮮見,唯獨在淮海戰役中,每次都是軍事實力占優勢的國民黨整師、整軍、整個兵團的被消滅,而自己竟然連消滅對方整團建制的戰例都沒有。 難道是他們的將領愚蠢?臺灣史籍廣泛轉引所謂毛澤東給前線部隊的一封親筆函稱:“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宜趨避之,保存實力,待機取勝。”以前有史料稱,與其交手的部隊都按蘇北口音喊他“狐貍”,這得到了李慶福的確認。 難道是士兵不夠勇敢?可是在抗戰中,第五軍與日軍號稱“鋼軍”的王牌第五師團血戰昆侖關,擊斃日軍第22旅團長中村正雄。第十一師(十八軍前身)在重慶保衛戰中死守石碑要塞,殲滅日寇一千余人,使敵軍未能占領石牌要塞,保證了鄂西大捷。 而且,從戰役的開始到結束,都是軍事實力居劣勢的60萬軍隊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去攻擊那80萬,是什么因素讓共產黨人領導的部隊有如此強烈的必勝信念呢? <--page_info=3_1_1731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