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六月六日電 題:三十年舞臺從未謝幕 舞劇“滬軍”日漸成形 記者 孫璐 上海的西區虹橋路上,一個小小庭院楊柳堆煙,幾幢小洋樓掩映其中。許多行人路過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里面瞥上幾眼:那是上海歌舞團所在地。一陣銀鈴般的說笑聲掠過,正巧有一群舞蹈團的女孩們走出歌舞團的大門…… 不知不覺間,在這處韻味十足的小庭院里,上海歌舞團已經度過了整整三十年的歲月。今天,是歌舞團三十年團慶的日子,記者在實地采訪發現,經過三十個春秋的歷練與發展,一股獨具魅力的舞劇“滬軍”已經在中國藝壇嶄露頭角。 名團出 風雨三十年 一九七九年六月六日,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日子,上海歌舞團正式成立,當時是以創作演出民族舞劇、舞蹈、聲樂、器樂為主的綜合藝術表演團隊。三十年后,上海歌舞團已經發展為與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合并后擁有大批優秀專職舞蹈演員的中國內地鼎鼎大名的藝術團隊。 在昨天上海歌舞團內舉行的圖片展上,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些珍貴的老照片:周恩來接見歌舞團團員,江澤民、朱镕基觀看歌舞團演出,赴美訪問演出,隨申博代表團赴巴黎演出……三十年來,上海歌舞團的演員們幾乎走遍全世界所有有華人的地方,將最具中國特色的舞蹈演出帶到全球各個角落。 名劇多 歌舞求突破 歲月如梭,光陰變遷。時至今日,舞蹈和舞劇演出怎樣才能與時代同步發展,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走進劇院,上海歌舞團做了許多大膽的嘗試。 “舞蹈就是要好看,光有肢體是不夠的,我們能不能將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也同時展示給世人呢?”歌舞團有關人士向記者回憶說,就是這樣的一個創意,誕生了累計演出一千多場而大受歡迎的大型服飾舞蹈《金舞銀飾》。而一幕與外國著名編舞專家——澳大利亞悉尼舞蹈團藝術總監莫菲合作的中外“混血”《花木蘭》同樣以其新鮮的創意和中西合璧的演繹方式征服了中外觀眾。 名星閃 舞壇不寂寞 上海歌舞團訓練房的走廊里,一張張宛如油畫般的劇照定格住了那些年輕舞蹈演員的輝煌瞬間。維特根斯坦說過,“人的身體是靈魂的圖畫”,而他們就是這樣一群年輕的畫家,為了舞臺上輝煌的瞬間,舞蹈團的年輕人們把自己當做畫筆,揮寫著青春無悔。 黃豆豆,這個擔任上海歌舞團藝術總監的年輕人渾身一股陽光的氣息,卻已經是中國內地鼎鼎大名的“舞星”了,而更多今年只有二十出頭的青年舞者已經成為上海歌舞團的首席演員。上海歌舞團有關負責人說:“許多人以為中國內地缺少有影響力的舞蹈明星,其實上海擁有不少舞蹈人才,我們要做的就是推出更多更好的原創舞蹈作品,讓廣大市民了解和熟悉這些優秀演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