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提到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面前。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關鍵時期的戰略部署,也是更高的目標和追求,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努力,尤其是要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進行更艱苦的探索。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艱巨
幾十年以來的歷史經驗證明,改革開放是我國唯一的強國富民之路。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十一五”開局之年的2006年,我國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的成就巨大,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問題。目前最突出的問題是“五個統籌”的發展戰略僅僅是起步階段,成效還不顯著。同時,宏觀調控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還面臨不少問題,其中很多是體制性的問題?偨Y我國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出,利益鏈條較短的行業改革成效較大,利益鏈條較長的行業改革問題較多;增量改革成功率高,而存量改革矛盾較多;行政權力干預較少的領域改革的成功率高,而行政權力介入較多的領域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某些領域的改革中存在著“改價增費”、“革你利我”的自利性行為。這在房地產、教育、衛生、公安、司法等領域比較明顯。 在經濟運行中,目前的問題是在現有體制推動下形成了不良循環鏈。突出表現在某些領域的盲目投資造成某些部門的產能過剩,迫使其尋求國外市場,造成出口增加,從而使得外貿順差明顯增加,外匯收入相應增多。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貨幣管理部門不得不增發基礎貨幣,這又造成國內貨幣供應增多,從而形成相對寬松的國內信貸環境,為投資的過快增長提供了資金基礎。再加上國內收入分配的問題,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調,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滯后于經濟增長,造成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經濟增長主要依*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拉動,于是,貨幣供給寬松形成的隱性通脹壓力,沒有直接形成消費價格指數的明顯上漲,而是使資產價格水平,包括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目前我國的經濟運行體制的矛盾很多,有些也很尖銳。我國2007年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義重大 2007年是貫徹落實“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第二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尤其是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一年。同時,2007年的工作對召開黨的十七大、認真總結改革開放近30年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2007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工作,要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目標,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要求,以涉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具有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作為改革重點,將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向深入。改革中應該堅持:繼續把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而且十分重視發展的協調性;重視經濟體制改革,但要把“四大建設”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推進;繼續“五個統籌”戰略舉措的落實,努力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 第一、圍繞落實“十一五”規劃出臺重大改革措施(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深化企業、財稅、金融等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要重視國家規劃的指導性作用,注意國家中長期規劃與各地區規劃之間的協調,既要把國家的規劃目標有效地分解到各地,又要防止層層加碼,造成規劃的膨脹。規劃實施一年了,要注意對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與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提出相應政策建議和改革舉措! 第二、圍繞目前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社會突出問題出臺針對性改革措施。要加強各種宏觀政策的配套,避免政策沖突,努力實現宏觀調控政策效果的總體最優。加快稅收體制改革,發揮好財政政策的調控作用;加強金融貨幣政策的靈活性,發揮好貨幣政策的調控功能;合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劃分十分關鍵! 第三,圍繞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增加社會投入,改革社會事業發展體制和機制。明確政府職能定位:一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二是良好社會環境的創造者;三是人民群眾公共利益的維護者。總之,政府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圍繞上述目標,理順“四大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事業單位的關系、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的關系。政府工作要加快由“經濟管制型”轉變為“公共服務型”的轉變,穩步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體制改革。在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加快財政稅收改革、政府投資體制改革。財政支出結構應根據“五個統籌”的精神進行調整,逐步降低財政支出中用于經濟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會保障、教育、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社會安全等領域的公共支出。稅收制度改革應著力改進個人所得稅征收辦法,統一內外資企業稅,將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探索開征物業稅、遺產稅等,以發揮稅收杠桿的作用。政府以條為主的項目投資問題值得研究。 第四,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節收入分配和利益格局,推進壟斷產業、壟斷部門改革,推進市場公平競爭和社會公正和諧。要重視解決起點的不公平或不均等;主要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要十分重視糾正過程的不公平,比如加快打破各種行政壟斷現象,強化對壟斷行業個人收入的稅收管理;廣泛引入招標競爭機制,通過市場分配國家控制的資源。大力削減行政審批,加強各種市場的監管。加強對收入分配結果的調節和監管,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要列入日程。加強對市場失敗者的幫助和救助! 第五,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化各種制度建設,尤其是社會建設中的各項基本制度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