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景技術是用獨特的技術方法,在豐富和創造中,把布景設計實現在舞臺上。 在古希臘演劇中,曾使用過帶輪子的平臺、“降神器”。在古羅馬演劇中,還使用過山石、平臺。這些布景的制作和布景特技的操縱,都屬于布景技術的早期形態。中世紀盛行宗教劇,天堂、地獄、塔樓等是常常表現的形象,觀眾會看到教堂上部眾天使飛翔,地獄入口處獸的口、眼、耳部擺動,虎群變羊群,蛇的蠕動以及獅子咬人等特技表演。文藝復興以后,隨著各種藝術的繁榮,劇場建筑和布景技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7世紀初誕生了鏡框舞臺,隨后逐步有了諸種舞臺機械設備。 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師謝利奧(1457—1552) 開始用木骨架蒙布的布景,作為處理布景的主要手段,并在舞臺上以正常比例的立體景同平面繪畫景相結合,創造具有有幻覺效果的景物環境。 歐洲18—19世紀,舞臺技術在手法、使用材料、運用舞臺設備的技術諸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國際上常用的繪畫布景、建筑布景等一套布景技術方法。 在現代演劇中,由于劇本題材的廣泛和創作風格流派的多樣,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舞臺美術手段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布景技術中也出現了多種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運用。比如在寫實布景中,運用真假透視和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方法制景,以達到在有限的舞臺空間里,創造無限深遠的空間效果;運用不同的材料表現某些景物的質感,以達到以假代真的藝術效果;以經過工藝處理的材料所產生的肌理和效果,表現布景設計者所要求的抽象形式和某些思想內容。
|